2015年6月9日 星期二

寶寶的生活隱形地雷



生活隱形地雷1:嬰兒床

剛出生的寶寶就像天使般躺在嬰兒床上對著父母微笑,偶爾伸出小手小腳探索世界。寶寶4個月大開始扭動身體替翻身做準備,直到6個月大可以完全翻身。寶寶各項動作從不會到會,此時期家長要營造「安全的『床』環境」,避免頭手腳勾到不必要的危險物品,也要防止因為忽然翻身而從床上摔落的可能性。

攝影:插畫|iamct
嬰兒床床欄間隙過大
嬰兒床是寶寶出生後的生活必備品,卻屢次聽聞新生兒從床上摔落或夾傷等不幸消息。
專家建議,選購嬰兒床有3大要點:床欄間隙小於6公分、木製無油漆味、床緣為圓角設計,避免寶寶頭部被床欄卡住或手腳被邊緣刮傷。
此外,需避免3大隱形風險:便利收床開關、鐵條式嬰兒床、水床。部分嬰兒床強調「方便收納」,只要一個按鈕就可以收起來,但孩子會模仿成人的動作,其實非常危險;更不建議使用鐵條式嬰兒床或水床。
如果家長接收親朋好友的二手嬰兒床,最好在使用前先檢查組件是否完整,有缺一定要補足。曾有家長以為床四邊只要有三邊組件就可以放上床板,但寶寶活動力大,只要少一個零組件就有翻落的可能性。
遊戲床用來睡覺
除了嬰兒床以外,現代父母帶小孩還有搖床或遊戲床等多項選擇,但這些床該怎麼用?有什麼風險?
專家認為「必須在對的時間使用對的床」,也就是嬰兒床只用來睡覺、遊戲床只用來玩耍,搖床只能單向輕搖,不要上下左右同時搖晃。
遊戲床的結構較不穩固、沒有床板,只能短時間讓寶寶在裡面玩耍,不可替代嬰兒床讓寶寶睡覺,不僅有安全疑慮,長期還會影響脊椎發育。
此外,許多家長不敢買搖床,因為害怕搖床導致嬰兒搖晃症。專家認為,搖床只要使用得當,就不會有搖晃症的危險,也就是「只能」水平搖或上下搖,不要同時水平上下一起搖,因為寶寶腦血管壁較薄,禁不起大力搖晃,若不幸導致血管破裂,才會出現嬰兒搖晃症。
床上方吊掛線繩玩具
各種床的使用方式要正確才安全。以嬰兒床為例,床四周使用床圍,並選擇軟硬適中的床墊,也就是寶寶躺著時墊子不會凹陷。如果冬天冷,可在床墊上加一條毛毯,但不要擺放太多條棉被,避免高低不平造成寶寶窒息。
床上物品也要小心,雖然一般家長會特別注意體積小的雜物或玩具,避免寶寶不慎吞入而噎到,但容易忽略「線繩纏繞」導致窒息,務必注意吊掛玩具、窗簾線與平安符。
如果真的要在嬰兒床上掛玩具,其線繩長度不要超過15公分,並讓寶寶與玩具之間,保持手腳可以「碰」得到的距離,不要讓寶寶抓到玩具線。窗簾線也要收到寶寶伸手不可及的地方。平安符最好不要掛在脖子上,而是改成貼在嬰兒床上。
此外,嬰兒床或遊戲床旁邊不要有電暖器或電風扇,如果要擺放,也必須間隔一個嬰兒床以上的距離。嬰兒床也不能放在窗戶邊,避免會翻身的寶寶不幸發生墜樓意外。



生活隱形地雷2:客廳

長輩常說「七坐八爬」,寶寶約7個月大至1歲可完成坐爬站,代表粗動作已逐漸開始發展,這個階段的寶寶還處在頭重腳輕階段,容易出現傾倒或碰撞。此時期家中的大型物件應該確實固定,並保持地板清潔,移除地上雜物或危險物品。

攝影:插畫|iamct
液晶電視放太低
近年液晶電視螢幕愈做愈輕薄,不少家庭內的電視櫃又矮,正處於爬行階段的寶寶,只要爬上了電視櫃,再伸手玩電視,很容易發生被電視壓傷的意外,成為家庭的隱形危險地雷。建議家長重新檢視客廳及臥房內每項家具及電器產品是否牢固?最好都用扣環固定,避免傾倒,並拿掉桌墊或裝飾布,避免寶寶不小心把墊布上的東西拉掉。
夏天使用電風扇要用網子罩起來,最好罩兩層,如果家長還是擔心空隙太大,第二層可使用絲襪套住。如果經濟狀況許可,可選購自動停轉風扇,只要偵測到異物靠近扇葉,就會自動停止,或是購買扇葉材質較軟的風扇。
冬天使用電暖器也要特別注意,建議家長不要購買「摸到就會燙」類型(例如燈管),最好選擇葉片式或冷暖氣機,並確定其底座是否穩固、不易傾倒,且有傾倒自動斷電功能。使用電暖器時,機器和人之間最好保持一個半嬰兒床的距離,避免被燙傷。
許多家庭的客廳外有陽台,其欄杆間隙要小於6公分,欄杆高度至少110公分;若住家在9樓以上,欄高要超過120公分。家中如果有樓梯,務必加裝安全欄杆,樓中樓最常見的意外就是樓梯跌落。
插座沒裝保護蓋
寶寶會爬行後,特別喜歡玩插座,如果夏天流手汗,還有被電到的可能性,相當危險。家長可以到居家百貨或超市購買防護蓋,確實把家中的插座都蓋上,避免寶寶把手指伸進去玩。此外,有6歲以下寶寶的家庭,最好不要在牆上吊掛飾品、畫或鉤子,避免寶寶好奇伸手去拿,不小心砸下來或搖晃掉落。雖然許多家長喜歡把家裡布置得溫馨漂亮,但在孩子尚未長大之前,專家建議「東西愈少、愈簡單最好」。
地上有5元硬幣大小的物品
寶寶開始爬行後,建議父母在家中鋪軟墊,並檢視寶寶伸手可及高度的東西,例如:有尖銳角的地方(桌椅、櫃子......)都包起來,避免跌倒或撞傷;有抽屜或拉環的家具應該用安全鎖固定。
地板上的東西或雜物都應該清除,任何直徑小於2公分(5元硬幣大小)的東西都不能讓寶寶可在地上取得。如果不幸發生被小玩具噎到,1歲以下可用拍背法、1歲以上要用哈姆立克法,家長在急救的同時,也要趕緊打電話叫救護車送急診,讓醫師接手處理並照X光確定東西被取出。


生活隱形地雷3:廚房&浴室

寶寶約1歲開始會單獨走幾步、1歲半可以跑、2歲後會跳,寶寶身體發展雖然愈來愈快,但運動技巧尚未成熟,身體控制和平衡感不佳,也沒有充分的安全認知,容易發生跌落、摔倒或撞傷等情況。此時期家長要特別留意生活習慣,吃完藥、用完清潔產品就要馬上收好,避免讓寶寶拿到。

攝影:插畫|iamct
清潔劑、藥品隨手放
兒童急診最棘手的案例之一,就是寶寶不慎吞入藥品(尤其是老人慢性病藥)或清潔劑。家長要特別注意生活習慣,用完清潔用品或吃完藥必須確實收納,最好放在高處櫃子裡,不要讓小孩拿到。
清潔劑分兩大類型,一種是低風險的沐浴乳、洗髮精或洗面乳;另一種是高危險、具腐蝕性的強酸或強鹼用品,例玻璃清潔液、洗碗精、馬桶通樂或家具亮光劑等。有些家庭習慣將這些清潔劑放置在淋浴間、馬桶旁的地上,卻忽略成人的習慣可能造成寶寶好奇想拿取,而且又能輕易取得。如果寶寶不慎吞入上述任何一種清潔劑,家長不要自行催吐(反而會造成身體器官二次灼傷),務必立即送醫。在送醫的過程中,要一併把吞入的清潔劑帶著,讓醫師能快速診斷與急救。
另外一種情況是吞入藥品,在寶寶小小的身體裡面,只要進入一點藥物就會有很大的反應。近年常發生孫子玩阿公阿嬤的慢性病藥,緊急送醫仍休克不治等不幸意外。家中若有長輩服藥,千萬不要吃完藥就隨手把藥袋放桌上,務必把藥「藏好」,以免寶寶容易取得且不小心吞下。如果寶寶不小心吞下藥物,就要馬上送醫,不建議自行替寶寶挖取,可能愈挖愈深,更棘手。
小孩單獨在廚房、浴室
廚房、浴室處處都是危險物品,舉凡瓦斯爐、電器產品、刀叉器具及熱水等,每項都有安全疑慮,甚至致命風險。一旦寶寶會走路後,其活動範圍更大,不時就會跑進廚房、浴室,讓家長防不勝防。建議家長最好在廚房及浴室門加裝安全鎖,不要讓寶寶能輕易進入,並將廚房內的尖銳物品往高處櫃子收納。
浴室最好保持乾燥,地板溼就馬上擦乾,避免滑倒或撞到。如果經濟許可,最好使用恆溫熱水器,避免寶寶玩水龍頭不慎被熱水燙傷。此外,家中浴缸平時不要裝滿水,避免不小心掉落而溺斃。
確保小小孩在廚房、浴室不發生意外的最好方法,還是家長全程陪同,不可中途忽然離開。這個階段的小小孩還沒有安全認知,無法自行判斷危險。
此外,餐桌最好不要鋪桌墊,當寶寶身高不足以拿到桌上東西時,會透過拉扯桌墊來拿,容易造成翻落等情況;尤其是桌上如果有熱食、熱湯,還有燙傷風險,如果有尖銳物則會被刺傷,相當危險。



生活隱形地雷4:交通工具


「馬路如虎口」,對於小小孩來說,一旦發生交通意外,其受傷程度是成人的好幾倍。根據國內外研究,大多數車禍死亡的兒童,原因並不是直接碰撞,而是「彈出」後撞擊致死。為了避免兒童在車禍中飛出去,搭乘汽車務必要使用兒童汽座;最好不要騎機車或腳踏車載小孩,機踏車不僅沒有車殼包覆,一旦受撞擊更會直接讓小孩往外飛,相當危險。

攝影:插畫|iamct
汽座安全帶沒扣
有小小孩的家庭,父母開車時,寶寶都應該坐在專用汽車座椅上。部分家長以為只要有大人抱住或使用背巾,就可以保護寶寶的安全,其實這是錯誤的概念,一旦受到撞擊,成人不一定有力氣當下緊緊抓住寶寶,如果車子開在高速公路就更危險,因此,讓寶寶坐汽車座椅是最安全、便利的方式。
然而許多寶寶不喜歡車程中被汽座困住,更討厭被汽座安全帶綁住,部分家長拗不過小孩,就沒有扣好安全帶,這反而更危險。試想寶寶在行車過程中,不僅沒有安全帶,也沒有大人的雙手保護,只要一個緊急剎車就會摔下來,因此,家長務必竭盡所能讓寶寶坐上汽座並且扣好安全帶。
汽座可分為嬰兒用臥床、幼童用座椅和學童用座椅(增高型坐墊)3種,家長選購時確定產品符合CNS國家檢驗標準,貼有合格標誌,並依照寶寶年齡及體重選擇適合的座椅類型。
1歲以下或10公斤以下的寶寶,建議使用嬰兒用臥床或幼童用座椅,家長要把座椅安置在駕駛座後方座位,確實緊扣安全帶,並後向擺放才安全。
1~4歲或10~18公斤的寶寶,建議使用幼童用座椅,同樣要把椅子安置在駕駛座後方、扣安全帶,但椅子可以把它換成正向,讓寶寶隨時可以看窗外,不至於無聊。
4歲以上或18公斤以上的學齡前寶寶,由於此階段小孩無法使用成人安全帶,家長可以選購學童用座椅,透過增高坐墊讓小孩可以確實繫上安全帶。
除了安全座椅以外,家長開車前要確實按下車門及後車窗安全鎖,不可將小孩單獨留在車內,倒車也要注意小孩的位置,並遵守交通規則。
載小小孩騎乘機踏車
根據國內統計顯示,學齡前寶寶的戶外最常見事故,就是機動車輛意外。因為當10公斤寶寶在時速40公里的車上遭到正面撞擊,其重力加速度會產生體重30倍的衝力,再加上小孩體重較輕,往往一撞就飛出去,所以小小孩搭機車事故的受傷程度才會這麼嚴重。部分家長會用背巾把寶寶背在胸前騎車,這也很危險,雖然背巾可減少寶寶飛出去的機率,但車禍發生時,在胸前的寶寶可能變成大人的安全氣囊,反而出現撞擊擠壓等情況。
至於許多家長(尤其是爺奶)會騎腳踏車,並在後面安置一個寶寶的座位,這也很危險。雖然腳踏車速度慢,不幸遭遇車禍的受傷程度小於機車,但腳踏車結構較鬆散,還屢次發生寶寶的腳被車輪捲入等意外。雖然台灣最普遍的交通工具就是機車,但騎機車載小孩確實有安全疑慮,建議家長三思而後行。



生活隱形地雷5:戶外環境

寶寶會走路後,開始想要探索世界的每個角落,活動範圍也從室內延伸至戶外。尤其是3歲以上的寶寶開始發展大肌肉,幼教專家建議,每天至少要有半小時的戶外活動或體能活動時間,讓寶寶的肌肉充分發展。此時期寶寶遊戲時間增多,要注意設施安全及標示,並穿著正確服飾。

攝影:插畫|iamct
衣服、鞋子上的線
最容易被家長忽略的衣著隱形風險是「線」,部分衣服或球鞋都有線,但小小孩在遊戲區玩耍時,衣服上的線可能會發生纏繞或勾住。此外,一般球鞋都有鞋帶,但大部分學齡前的小小孩不擅長綁鞋帶,玩耍過程甚至走路、搭乘電扶梯時,都有可能因為鞋帶而發生危險,最好不要給學齡前寶寶穿有鞋帶的鞋子。
此外,寶寶去戶外玩耍時最好穿包鞋,儘量避免讓孩子穿拖鞋或涼鞋。因為包鞋的包覆性較好,寶寶玩耍的動作大,容易踢到或撞到東西,如果穿拖鞋或涼鞋,腳部外露的地方比較多,常發生皮肉傷。
至於大小孩學騎腳踏車或直排輪時,也要全副武裝,頭戴安全帽、手腳都戴護膝,才夠安全。
抱寶寶溜滑梯
據美國統計調查,家長陪同小孩玩遊戲區可減少三成的意外發生率。台灣遊戲區最常見的設施就是滑梯、鞦韆和搖搖馬,家長陪同玩遊戲區之前,應該先看告示牌,例如:各項設施的使用方式、適齡範圍(台灣分2~5歲、5~12歲或2~12歲),這幾個小小動作就可預防許多不必要的意外發生。
最受小小孩喜愛的就是滑梯,許多家長不放心寶寶單獨溜下來,乾脆抱著孩子一起溜,這個動作非常危險!大人不能陪寶寶一起溜滑梯,因為大人的體重是寶寶的好幾倍,重力加速度過快,寶寶無法承受速度刺激,恐造成頸部受傷等危險。此外,滑梯最容易發生意外的地方是「開始溜」的交界處,也就是寶寶從站姿換成坐姿時,家長要在旁邊,避免直接摔落。
鞦韆本身就是較危險的設施,家長要站在「隨時可拉住」的地方,一座合格的鞦韆只能有2組位置,不應該有3組,3組會讓家長很難站在適當的陪同位置,玩中間韆鞦的孩童發生意外機率也比兩側更高。
搖搖馬則要小心腳踩突出物可能勾到褲管,合格的搖搖馬應該一體成型才安全。

資料來源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67554-%E7%94%9F%E6%B4%BB%E9%9A%B1%E5%BD%A2%E5%9C%B0%E9%9B%B71%EF%BC%9A%E5%AC%B0%E5%85%92%E5%BA%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