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4日 星期一

兒童用抗生素 專家給建議!


兒童用抗生素 專家給建議!

導讀:寶寶如果生病了,有些醫生會建議用抗生素治療,但是抗生素該如何使用呢?今天要來跟媽咪們探討抗生素的正確使用方法,讓您可以安心的給寶寶食用,盡量減少抗生素所帶來的危害,寶寶也能感冒快快好。
一、寶寶抗生素使用
1、不明原因勿用
寶寶有不明原因發熱時,你不要急著給寶寶使用抗生素來抑制病情,否則可能會使細菌培養失敗,掩蓋病情,甚至延誤病情。
2、使用上的順序
使用抗生素類藥物的順序通常是,先選擇口服的方式,等確實病情嚴重並且有必要時,再選擇輸液的方式。
3、針對細菌感染
抗生素是專門針對細菌感染的,病毒感染不能使用抗生素,因為抗生素對病毒性感染無效。如果有條件,最好根據細菌培養來選擇最有效的抗生素。
4、按照醫生指示
如果寶寶的病情確實需要使用某種抗生素,你要保證按照醫生的指導給寶寶足量和足療程使用抗生素,同時不要過於頻繁地更換抗生素,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證抗生素發揮作用。
5、注意有無過敏
寶寶需要使用青黴素類抗生素,一定要先做皮試。如果是口服,要注意時間間隔,一般為68小時口服一次。如果是肌肉注射或輸液,就算皮試陰性,你也要注意觀察,看寶寶在抗生素使用過程中是否有過敏反應出現。
6、防止胃道刺激
如果醫生給寶寶開的是大環內脂類抗生素如紅黴素、阿奇黴素等,你要知道這些抗生素類藥物有胃腸道副作用,最好讓寶寶在飯後服用,以便減少藥物對胃腸的刺激。如寶寶需要輸液,也儘量不要在空腹時進行。
7、不要用奶瓶餵
如果寶寶是口服抗生素,最好用勺直接餵,因為奶瓶和奶嘴容易沾掉一部分藥物,從而影響寶寶吃到的總藥量。也不要把抗生素類藥物放在奶裡一起餵給寶寶,因為藥物可能和奶起化學變化,影響藥物吸收。
二、抗生素錯誤使用
1、沒效換另一種
任何藥物起效都需要一個過程,一般使用抗生素3天,症狀沒有明顯緩解,或持續加重,才會考慮更換。
2、感冒的特效藥
病毒和細菌都可能引起感冒,抗生素只對細菌引起的感冒有效。而事實上,80%的感冒都屬於病毒性感冒,抗生素對它是無能為力的。
3、聯合吃更有效
不合理的聯合使用抗生素,不但不能增加療效,反而可能降低療效,而且容易產生一些毒副作用和細菌對藥物的耐藥性。聯合用藥種類越多,由此引起的毒副作用、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就越高。
4、它就是消炎藥
抗生素消炎,並不是直接針對炎症發揮作用,而是通過殺滅引起炎症的微生物來緩解症狀。如果消炎時不加辨症,魯莽地把抗生素和消炎藥畫上等號,很可能不但無法治癒疾病,還會給寶寶身體帶來傷害。
文章部分摘自深圳新聞網 騰訊育兒百科 寶寶中心
媽媽育兒百科發表。請正確引用網址:(複製必究)。非經授權,嚴禁全文轉載。








***************************************************************
當醫師告訴你:藥裡面含有抗生素

採訪撰文/江睿毓
諮詢/汐止國泰醫院兒科主治醫師 羅巧微
可愛寶寶/吳靖苗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站在醫生的立場,汐止國泰醫院兒科主治醫師羅巧微很坦白地說,「醫師會主動告訴你藥裡面含有抗生素,這個醫生已經很不錯了!」因為碰過反彈強烈的父母,甚至當場大發雷霆的都有,有些醫師甚至選擇不主動告知。羅巧微醫師說明,一般門診使用的抗生素屬於輕量級,通常吃完一陣子後,就不具任何影響。當然,我們仍不希望常常使用抗生素,不過在有需要使用的時候,也不需過度擔心,遵照醫師的指示,使用完整療程,才是抗生素正確的使用方式。

抗生素的治療及副作用
抗生素的作用在於治療「細菌」性的感染。可分為局部用藥和全身用藥。局部用藥如:藥膏類、耳藥、眼藥,全身性用藥如:口服、靜脈注射。
哪些病症會使用到抗生素作為治療呢?輕症(門診用藥)如:輕微肺炎、中耳炎、鼻竇炎、輕微且沒有發燒的泌尿道感染、輕微的蜂窩性組織炎等。其它比較嚴重的病症,像是嚴重的肺炎、敗血症、腦膜炎、腎臟炎、腹膜炎、闌尾炎等,任何一個系統的細菌性感染都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副作用,在小兒門診微量的用藥上,最常見的是腸胃不適,可能會有肚子痛、拉肚子的情況,再來則因小朋友的狀況而有不同,有些會出現過敏現象,輕如一點點皮膚癢、皮膚紅,重則臉腫起來、呼吸會喘也可能發生。其他副作用則需要長時間的使用才可能發生。
副作用不一定在孩子第一次使用時就會發生,因為抗生素有很多不同的家族,若出現過敏等不適的副作用現象,就要把藥名記下來(或藥單留下來備用),下次帶孩子就診時,主動告知醫師,以避免同一類的抗生素再使用。
只能殺細菌,不能殺病毒
一般常見的感冒與流行性感冒,多數都由病毒引起,通常約一個星期就會自行康復。抗生素無法殺死病毒,也無法減緩發燒、流鼻水、喉嚨痛、發炎、或疼痛等症狀,因此感冒通常不需要抗生素。但是如果症狀超過一星期,則應再尋求醫師的診斷與治療。

Q1
、孩子明明是感冒,為什麼醫師卻開抗生素?
羅巧微醫師說明,一般我們說的感冒通常指的是病毒感染的感冒,單純的病毒感染,的確是不用吃抗生素的。可是在病毒感染的後期,有一部分的小朋友(大部分的小朋友自己會好)會出現病毒感染後的細菌性併發症,即肺炎、中耳炎、鼻竇炎等,這些細菌性併發症的前身都是感冒,也就是說,通常是感冒了一段時間後發生的細菌性併發症,這個時候要需要吃抗生素來治療。

瞭解感冒的症狀
當孩子感冒,沒有發燒而只有流鼻涕或咳嗽時,代表感冒病毒感染了孩子的鼻子與氣管,此時鼻子會產生清澈的鼻涕,以幫助清洗出鼻子與鼻竇中的病毒。23天後,身體的免疫細胞開始反擊,此時鼻涕會變成白色或黃色。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並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抗生素也無法消除或減緩這些症狀。

Q2
、前幾天就診,醫生說是感冒,今天卻又診斷為肺炎,是不是誤診?
羅巧微醫師解釋,肺炎通常是感冒的後遺症,也就是說絕大部分是先有感冒,後來才會逐漸演變成肺炎併發症。至於感冒併發成肺炎的原因,羅巧微醫師指出,以肺炎鏈球菌為例(肺炎也可能是其他細菌引起),有打疫苗跟沒打疫苗的小朋友併發肺炎的機率就不一樣,此外,小朋友的營養狀態、感冒後休息的狀態、週遭環境有沒有肺炎細菌,甚至有些小朋友鼻腔裡面就有共生肺炎細菌,跟身體健康、所處環境、過敏體質都有關係。
總言之,如果只是病毒感染的一般感冒,是不需要吃抗生素的,即使吃了抗生素也不會好得比較快。除非是在後期有併發細菌性感染,才會使用到抗生素治療。

Q3
、細菌性感染就一定要使用抗生素嗎?
某些特定的細菌一定要使用抗生素,也有一些細菌是自己就會好的,羅巧微醫師表示,比方說黴漿菌,它是一種引起輕微肺炎的常見細菌,有吃抗生素會好得比較快,但就算沒有吃抗生素,也會自己慢慢好,這個時候是否使用抗生素作為治療,就視病況而定。

Q4
、使用抗生素有一定療程時間,不可自行停藥?
理論上,細菌性感染一定要把整個療程的藥物吃完,以扁桃腺為例,最常見的細菌感染是A型鏈球菌,病患可能吃了34天就感覺喉嚨不痛了,但這型細菌的完整療程是10天,就一定要吃完10天的藥物,才能殺光體內所有的A型鏈球菌。
每個病症的療程長短則要視醫師的診斷而定,羅巧微醫師解釋,並非中耳炎就一定是吃一個禮拜或兩個禮拜,要看病患的反應,治療過程中要追蹤,於回診中確認藥物是否發揮效用,也許第一次用的藥沒效,就要換第二種藥,一直到病症完全解除為止。所以每一種病症的完整療程沒有一定的天數,要視病情而論。
那麼,抗生素的使用在什麼情況下可以停藥呢?除了服用完整個療程後,在醫師的確認下停藥之外,還有另一種情況,醫師也可能指示停藥。同樣以扁桃腺發炎為例,羅巧微醫師說明,醫師在診療時發現病患有化膿等類似細菌性感染的症狀時,可能就會先開立抗生素的藥物作為治療,待檢查報告出爐後,結果並不是細菌感染,而是病毒感染時,醫師就會指示停藥。

Q5
、服用抗生素不能自行停藥的原因?
細菌會培養出抗藥性!也就是說,如果病患只吃了幾天,感覺症狀解除了,就自行停藥,細菌可能只被殺死了一半,剩下的一半,通常是比較強壯的一群細菌,它們就會在體內繼續繁殖,變成更多厲害的細菌。到時候患者就要吃更強效的抗生素或打針,才能再把這些已經有抗藥性的細菌殺乾淨。
抗生素的濫用,也會造成孩子體內的細菌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具抗藥性。若是每次才一點小感冒就使用抗生素,有一天孩子身上的細菌就會無藥可醫。

保護你的孩子
當醫生告訴你藥裡面含有抗生素,羅巧微醫師提醒,父母要先確認以下的事項。
孩子有沒有蠶豆症,或對哪些藥物過敏,若醫師忽略,請主動告知醫師。
若藥物為水藥劑型的抗生素,即一個瓶子裡面裝有藥粉,要自行加水混合的藥物,在領藥時就要跟藥師確認清楚,要加水到幾cc.後混合使用。之後每一次餵藥時,都要搖晃均勻。以前曾經有父母加太多或太少水量的情形,還有阿公阿嬤直接將藥粉倒出來給孩子吃的狀況。
請教醫師這個藥物預計要吃多久,中間需不需要回來看診。羅巧微醫師說明,例如,若是患有鼻竇炎的孩子,醫師預計這個小朋友可能要用兩個禮拜的藥,但不會第一次就開這麼多的藥給他,通常會先開個35天,再請父母帶孩子回來複診,確認藥物對他來說是否有效,或是否有拉肚子等其他不舒服的症狀,以協助患者快速地恢復健康。
羅巧微
現任:汐止國泰醫院兒科主治醫師、總院國泰醫院兒科主治醫師
學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
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科住院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總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感染科臨床研究員、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兒科主治醫師







***************************************************************
解答小寶寶使用抗生素的是與非
要做到正確使用抗生素,我們首先需要弄清楚抗生素究竟是一類怎樣的藥物,對哪些疾病最有效。抗生素以前被稱為抗菌素,是抗菌消炎藥中最大的一類。它不僅能殺滅細菌而且對霉菌、支原體、衣原體等其它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抑制和殺滅作用。由此不難看出,用抗生素治病主要針對的是細菌感染引發的疾病。假若用抗生素去治療病毒性感冒就是一種對抗生素的濫用,不但無助于疾病的康復,還會給寶寶身體帶來額外的傷害。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抗生素還有哪些誤解,究竟該怎樣做到正確使用抗生素呢?
常見抗生素使用誤區:
抗生素就是消炎藥
引發炎症的原因多種多樣,細菌可以引發炎症,病毒也可以。抗生素只對細菌引起的炎症有效,而對局部軟組織淤血、紅腫、疼痛、過敏反應引起的接觸性皮炎、藥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無效。
抗生素消炎,並不是直接針對炎症發揮作用,而是通過殺滅引起炎症的微生物來緩解症狀。如果消炎時不加辨症,魯莽地把抗生素和消炎藥畫上等號。寶寶稍有炎症症狀,就急忙吃抗生素壓一壓,很可能不但無法治愈疾病,還會給寶寶身體帶來傷害。因為人體內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如果濫用抗生素治療無菌性炎症,抗生素進入人體後將會壓制和殺滅人體內的有益菌群,引起菌群失調,導致寶寶抵抗力下降,反而不利于對疾病的抵抗。
越貴的抗生素治療疾病的效果越好
價格高低不是衡量抗生素藥效好壞的標準,抗生素使用最好做到因人、因病,個性化給藥。
首先媽媽需要明確一點,不是所有抗生素對所有細菌感染都有很好的療效。每種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不同抗生素對不同細菌的殺滅或抑制作用也會有側重。比如價格低廉的紅霉素對軍團菌和支原體感染的肺炎療效很好,而價格昂貴的三代頭孢菌素對付這些疾病反而不如紅霉素有效。
另外,即使面對兩種或多種抗生素都對該種疾病有效時,也建議優先給寶寶選擇初級抗生素,這樣一旦初級抗生素的療效不夠理想,或是寶寶對其產生抗藥性,還有升級更高級抗生素的余地。
抗生素是治療感冒的特效藥
病毒和細菌都可能引起感冒,抗生素只對細菌引起的感冒有效。而事實上,80%的感冒都屬于病毒性感冒,抗生素對它是無能為力的。
寶寶感冒時,很多媽媽習慣自己用復方感冒藥搭配一點消炎藥(抗生素)給寶寶自行治療。這種做法是非常危險的。如果寶寶是病毒性感冒,吃抗生素不但對治療沒有幫助,還會導致細菌產生耐藥性。等寶寶哪天真的感染了細菌,抗生素的藥效反而不那麼理想了,導致疾病越來越難治。
一種抗生素不管用,要馬上換另一種
任何藥物起效都需要一個過程,一般使用抗生素3天,症狀沒有明顯緩解,或持續加重,才會考慮更換。
很多媽媽很心急,認為抗生素應該一用就見好。常常會發出:“怎麼輸著抗生素,孩子還燒啊?”這樣的疑問。其實,抗生素起效需要一定的周期,不會立竿見影,一般2天左右才會顯現效果。另外,抗生素療效好壞受很多因素影響,給藥途徑不當或是寶寶全身免疫功能狀態等因素也會影響抗生素療效。並不一定是藥物本身不起作用。頻繁更換藥物會導致產生多種藥物的抗藥性,甚至引發更嚴重的疾病。
幾種抗生素一塊吃,病好得快
聯合使用抗生素會增加不合理用藥因素,甚至產生毒副作用。
不合理的聯合使用抗生素,不但不能增加療效,反而可能降低療效,而且容易產生一些毒副作用和細菌對藥物的耐藥性。聯合用藥種類越多,由此引起的毒副作用、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就越高。一般來說,能用一種抗生素解決的問題,最好避免聯合使用。
不燒了就可以停藥了
擅自停藥有可能導致病情反復。
有些媽媽認為抗生素不好,希望盡可能減少抗生素使用,一看到寶寶病情好轉,就擅自給寶寶停藥。事實上,抗生素治療是有周期性的,應該在醫生指導下服夠必須的周期。不發燒了,並不代表體內的細菌完全被消滅,擅自停藥,無法掃清殘余細菌,很可能導致病情反復。
寶寶服藥劑量是成人劑量減半
使用抗生素劑量必須科學,否則可能會引起嚴重副反應。
抗生素的使用劑量通常需要醫生根據寶寶的病情、體重和體表面積計算得出。媽媽不要擅自給寶寶服用抗生素。一旦服用過量,反而會對寶寶身體造成傷害。藥量越大病好得越快的觀點也是錯誤的。
抗生素可以用來預防感冒
抗生素沒有預防作用。
抗生素是用于抑制和殺滅細菌或霉菌、支原體、衣原體等其它致病微生物的,並不具有預防疾病的作用。相反,長期使用抗生素還會引起細菌耐藥等不良後果。
輸液比口服抗生素更好
當寶寶病情並不是特別嚴重的時候,媽媽未必一定要追求“藥到病除”。
輸液由于藥物直接入血,不需要經過口服後消化吸收的過程,藥效發揮的速度的確比口服要快。但是,當寶寶病情並不是特別嚴重的時候,媽媽未必一定要追求“藥到病除”的效果。有研究表明,針對中耳炎等細菌感染,過早使用抗生素反而容易導致病情復發。這是因為寶寶遭遇細菌感染時,機體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形成抗體。過早使用抗生素抑制病情,沒有給機體形成抗體的時間,這樣機體對下一次該種細菌的侵襲依然沒有防禦能力。所以,對于沒有使用過抗生素,且病情不很嚴重的寶寶,醫生仍然建議從口服抗生素開始。
關于抗生素,媽媽還關心
什麼是“廣譜抗生素”?
廣譜抗生素是相對窄譜抗生素而言的。所謂“譜”就是范圍的大小,相對來說有針對性的窄譜類抗生素更安全,更實用。如果明確了解致病微生物,最好在醫生指導下先從窄譜抗生素用起。但如果寶寶出現全身症狀,又難以明確病原微生物時可以使用廣譜抗生素。總的來說,抗生素使用的原則是能用窄譜就不用廣譜。
白細胞高就一定要吃抗生素嗎?
借助血常規判斷寶寶是否是細菌感染,是一種推測性診斷。通常細菌感染引起白細胞增高的可能性更大,但是並不排除某些病毒感染,比如川崎病也有引發白細胞增高的可能。醫生借助血常規結果,和對寶寶症狀的綜合分析,對病情做出推斷,如果細菌感染的幾率很大,就會建議寶寶服用抗生素,但這其中不排除有一定程度的誤差存在。因此,媽媽也不能一味憑借寶寶的血常規報告,就做出是否使用抗生素的決定,血常規在判斷寶寶病情的過程中,只是一個參考。寶寶服用抗生素3天,病情仍無明顯好轉,仍高熱不退的話,就要及時再次就診。
如何應對抗生素副作用?
胃腸道反應:非常嚴重的胃腸道反應,醫生可能會視情況選擇給寶寶停藥。如果僅僅是輕微的惡心、嘔吐或腹瀉,媽媽可以在服藥前稍微讓寶寶吃些東西,也可在兩次藥之間給寶寶服用一些益生菌。
皮疹:寶寶服用抗生素後如果出現皮疹,可能是對藥物的過敏反應。但也不能排除是疾病本身引起的症狀。媽媽一般很難自行判斷,為最大限度避免延誤病情,最好能及時帶寶寶去醫院就診。
TipsC反應蛋白檢查是什麼?
很多媽媽發現,醫生在給寶寶進行血常規檢查的同時,往往會進行一種叫做“C反應蛋白”的檢查。這種檢查是做什麼用的呢?人類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是在感染和組織損傷時血漿濃度快速、急劇升高的主要的急性期蛋白。在各種急性炎症、組織損傷等疾病發作後數小時迅速升高,並有成倍增長之勢。病變好轉時,又迅速降至正常,其升高幅度與感染的程度呈正相關。可幫助醫生判斷寶寶感染的嚴重程度。在進行血常規檢查的基礎上,進行C反應蛋白檢查是有意義的。







******************************************************************
嬰兒常吃抗生素 過敏比率大增
2013/10/16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
國人愛亂吃抗生素,除了可能引發抗藥性,最新研究顯示,嬰兒在1歲前使用抗生素及解熱劑,將使日後過敏的機率大增,提醒父母一時亂用藥可能影響孩子一輩子。
成大醫院小兒科醫師王志堯與國家衛生研究院進行大規模研究,以1998年及2003年出生、兩個不同世代的嬰兒為對象,從健保資料庫追蹤到5歲,分析27萬多人資料,發現上述研究結果,刊登在「國際流行病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王志堯表示,台灣人愛亂用藥,小孩也不例外,從統計中可以看出,1998年出生嬰兒在1歲前,使用抗生素與解熱劑(普拿疼)的比例為63.14%,但2003年出生嬰兒使用比率已增加到87.41%,目前更可能已超過9成。
研究顯示,199826萬多名的新生兒中,在1歲前服用抗生素,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風險,是未服用兒童的1.61倍、氣喘為1.38倍,過敏性鼻炎則是1.41倍。
1歲前服用解熱劑與未服用兒童比較,罹患異位性皮膚炎是2.02倍、氣喘是1.66倍,過敏性鼻炎是1.7倍,兩者都用情況更糟。2003年的研究結果也差不多。
王志堯表示,1歲前是孩子發育最重要的階段,使用抗生素會殺死腸道內的益生菌,目前研究顯示,人一生腸胃中益生菌的形態在1歲前就決定,而益生菌不僅與免疫有關,最新研究更與成人後的肥胖及糖尿病相關。
而解熱劑則會減少肝臟內的抗氧化劑,過敏需要抗氧化劑來緩解,因此孩子使用這些藥,都會對日後過敏症狀有影響,且使用次數愈多過敏比率愈高。
他表示,在國外如果孩子發燒、感冒,醫師會囑咐多喝水、多休息,除非有明顯細菌感染症狀,才會使用抗生素,但台灣有健保,藥物使用方便,加上基層診所競爭,少子化父母又捨不得讓孩子生病,藥物濫用普遍。
建議家長與小兒科醫師配合,孩子生病時不一定吃藥才會好,以台南市來說,目前大約有一成以上的孩子有過敏症狀,應該多讓孩子接觸戶外與運動,才能好轉。







*********************************************************************
您的寶寶今天吃抗生素了沒?
作者: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馬瑞杉
上稿日期:2013/06/11
抗生素的問世確實讓醫學跨出了革命性的一步,醫師們甚至一度認為已經徹底打敗了細菌。但是我們很快的就體認到自然反撲的威力,各種抗藥性細菌相繼出現而且持續的增加,使我們面臨了更嚴苛的挑戰。
抗藥性雖是全球性的問題,但台灣由於早年濫用抗生素,抗藥性的情況要比歐美各國嚴重許多。根據一項國內各大醫學中心的調查顯示,第一線抗生素的抗藥性平均達八、九成。另一項研究更指出,各科門診中因上呼吸道感染開出的處方中竟有四到六成含有抗生素。不可諱言的,這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不需使用抗生素的情況。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不外乎是國人看病要求速效、愛打針和愛吃抗生素的習慣。這種文化演變至今,造成許多醫師使用抗生素的習慣已根深蒂固。如何改變現況,實在是需要醫生和病患攜手努力的。
上呼吸道感染除了少數特殊部位的感染外,絕大多數都是病毒引起。治療應採症狀治療為主,抗生素的使用僅對於懷疑或確認細菌感染時才有必要。常見的錯誤觀念包括把抗生素當成消炎藥,黃鼻涕、黃痰便是細菌感染,喉嚨很紅、很痛便是細菌感染,和病毒感染不會發高燒等等。換言之,因為上述這些症狀就直接使用抗生素並不恰當。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與國外文獻報告都顯示降低細菌產生抗藥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減少抗生素的使用。每一個小孩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千萬別以為減少抗生素的使用只是醫師的責任。仔細的與醫師討論是否該使用抗生素是適當的,同時也可以提供醫師重新思考的機會。親愛的爸爸媽媽們,下次帶小朋友看病時,別忘了詢問您的醫生:我的寶寶今天吃抗生素了沒?







*****************************************************************
嬰兒吃抗生素、解熱劑 日後過敏風險大增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小寶寶感冒發燒,爸媽總希望能儘速用藥解除孩子的痛苦,不過最新出爐的本土研究發現,未足歲寶寶吃了抗生素或退燒藥,日後出現異位性皮膚炎、氣喘、過敏性鼻炎的風險大增,醫師呼籲爸媽,千萬別自行購買這類成藥給小寶寶吃。
今年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與成大醫院研究團隊,分析健保資料庫1998年出生的263620名嬰兒和2003年出生的9910名嬰兒,於出生一年內服用抗生素或解熱劑的情形,並長期追蹤到6歲,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國際流行病學期刊」。
結果發現,一歲內吃過抗生素的寶寶,未來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風險是沒吃過的1.61倍,氣喘為1.38倍,過敏性鼻炎是1.41倍。一歲內吃過含acetaminophen成分解熱劑(例如普拿疼)的寶寶,異位性皮膚炎風險增為2.02倍,氣喘是1.66倍,過敏性鼻炎也有1.7倍。
追蹤寶寶2歲到6歲過敏疾病發生率,結果一歲前兩種藥都沒吃過的寶寶,這3種疾病發生率都穩居最低,發生率次低是只吃過抗生素者,服用過解熱劑或兩種都吃過的寶寶,過敏發生率最高。
對此研究結果,台大醫學院小兒科教授江伯倫並不意外,他分析,需要服藥的孩子可能是感染了鼻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黴漿菌、披衣菌,這4類感染本身就會增加過敏機率,感染越多次,過敏機率越高。
一歲前的幼兒免疫力本來就較弱,需經過刺激,慢慢誘發產生。但服用抗生素可能殺光腸道益生菌,解熱劑也會抑制發燒、發炎等正常免疫反應,這些都會減少免疫力發展機會,不利未來對抗過敏原。
江伯倫強調,抗生素不應過度使用,而解熱劑還是有其必要性,因為5歲以下孩子高燒超過39度,有引發熱痙攣的危險。建議當小寶寶生病時,爸媽還是帶去看醫生最保險,千萬別自行購買成藥。








******************************************************************
抗生素何時用?怎麼用?
最近看到一則漫畫,諷刺台灣地區細菌抗藥性超高。畫的是一位賓拉登模樣的闖入者,舉槍對著細菌研究室的台灣醫生喝到:「快交出你們抗藥性世界第一的細菌來!」 為什麼細菌會抗藥?這和抗生素不當使用有何關連?一般民眾對這些問題的誤解,導致家長排斥抗生素,殊不知抗生素是醫療史上,功德無量的發明,它是人類對抗傳染病威力最強的武器。
當然,武器好,還需要用得妙,讓我們充份瞭解這種武器功能和特性,將它用得恰到好處吧。 救命的抗生素 沒有抗生素的時代是非常悲慘的,中世紀的時候,歐洲大陸流行黑死病,又稱鼠疫。病原是一種藉由鼠類宿主傳播的細菌。當時罹病者無藥可醫,傳染力又強。卡謬的名著「瘟疫」,生動地描寫從樓梯間一隻死老鼠開始,最後摧毀整個城市的恐怖過程。根據統計,中世紀的歐洲,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死於黑死病。
中國也沒有倖免,1894年中國鼠疫大流行,折損將近10萬人口。民間信仰的保生大帝,據說是撲滅鼠疫的醫生。 抗生素發明之後,人類的歷史改觀了,再也沒有毀城滅口的瘟疫。20世紀初,磺胺劑被發現,在二次大戰期間作為傷口的消炎粉,挽救無數傷兵免於截肢和喪命。另一種殺菌效果更強,用途更廣的革命性抗生素--盤尼西林(即青黴素),在1929年被佛萊明發現。 經過十多年的試驗,終於在1940年提煉出純化的盤尼西林,此藥治療梅毒、肺炎、猩紅熱等,當時常見的感染症有效。其後鏈黴素緊接著在1944年問市,至此令人聞之喪膽的黑死病和肺結核終於遇到剋星。
抗生素如何作用 所謂抗生素Antibiotic意即對抗微生物的製劑,狹義的說,主要指對抗細菌的特效藥。它的作用方式,通常是干擾細菌的細胞壁、蛋白質或核酸的生成,使細菌無法繁殖而死亡。
由於細菌的構造與人體細胞不同,所以抗生素對人類而言,並非毒藥,它不會殺死人體細胞。抗生素另一特點,是它特異性很高。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黴素,頭孢菌素、四環素、胺基糖甘類、奎諾龍等幾個族群,每個族群針對特定的細菌作用,所以臨床上必須根據細菌培養的結果,來選擇適用的抗生素。
何時需要抗生素? 只有發生細菌感染時,才需要抗生素滅菌。一般的感冒或腸胃炎,以病毒引起的居多,抗生素對病毒無效,就不應使用。近來大家相當關注抗生素浮濫使用的問題。衛生署提出「三不」口號,「不自行購買、不主動要求、不隨意停藥」前兩句即是提醒民眾,唯有醫療專業判斷需要時才使用。健保局透過嚴格審核抗生素的藥費給付,也設法限制不當用藥。
然而當孩子突然發燒或有其他不適的症狀,家長或醫生該如何判斷究竟是細菌或病毒引起的呢?最可靠的方法,是採取檢體作培養,例如扁桃腺炎採咽喉分泌物,敗血症作血液培養,腦膜炎抽取腦脊髓液培養。不過這些檢查並非所有基層醫療單位都能做,況且培養結果至少需要等待37天,如果病患症狀嚴重,不能等到結果出來再做決定。因此,臨床醫師必須根據其他客觀的證據和主觀的經驗判斷是否為細菌感染。
嬰兒和幼童免疫力較差,比成人更容易受細菌侵犯,使病程急速惡化,因此國內外醫學文獻討論小兒何種狀況應該使用抗生素,這類議題相當熱門。綜合起來,有四大重點最需要考量:
1.
年齡:三個月以下小嬰兒發燒,細菌感染的可能性高。
2.
症狀:嬰幼兒活力不佳,不吃不喝,較大兒童有急性病容,疲軟無力,皆代表病情不輕。還有高燒39C以上,或持續不退,細菌感染機率增加。或者局部器官發現化膿,例如扁桃腺炎、中耳炎、鼻竇炎、肺炎等都需要抗生素。
3.
時間:小兒發燒超過3天以上,細菌感染機會不低,應檢驗白血球。
4.
檢驗:血液常規顯示每毫升血液白血球超過13800,或其他發炎指標如ESRCRP超過標準,皆應懷疑細菌感染。當然如果直接作血液、尿液等細菌培養,更為可靠。
為什麼會有抗藥性? 首先,必須認清,抗藥性是存在細菌而非人體。許多人誤解抗藥性是帶在人身上的,以為一旦產生抗藥性,終身如此,甚至對所有抗生素都無效,這個觀念完全錯誤。 抗藥性的來源是因為細菌基因改變,所以本來會受某種抗生素攻擊的弱點不見了,甚至細菌產生酵素破壞抗生素。於是以往可被某抗生素殺死的細菌,現在產生抵抗力,抗生素失效。
抗生素使用不當,誘發細菌產生抗藥性最常見的情況有三種:
1.
用藥浮濫:不該用的時候用
2.
療程未完:不該停的時候停。
3.
吃吃停停:不該斷的時候斷。
抗生素治療特定的細菌感染症,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將細菌滅絕,醫學上稱為「療程」。治療不完全就停藥,使細菌殘存,有機會產生抗藥性。此外,不同的抗生素代謝速率不同,必須按照固定的時間補充,才能保持血液中殺菌濃度。如果不按時服藥,隨意中斷,血中濃度忽高忽低,殺菌效果打折。
結語 嬰幼兒感染症需要專業的判斷是否需要抗生素。正確的使用態度是:評估細菌感染,該用的時候用;治療完全,該停的時候停。
寶寶生病就醫時,家長不妨主動詢問醫師處方是否含有抗生素,如果有,服藥的間隔應嚴謹遵守,才能得到最佳藥效。治療期間定期追蹤,可以評估抗生素是否有效,否則必須調整劑量或換藥。
療程結束之前,也應考慮個別差異確實治癒才停藥。遵循正確使用方法,必能將抗生素用得恰到好處。







****************************************************************
隨意使用抗生素 寶寶病了無藥醫
  耐藥性產生的兩種原因

  很多人在感冒后常會服用抗生素,這些抗生素可殺死一部分致病細菌,但僥幸存活下來的細菌可能發生基因突變,從而對這種抗生素產生耐藥性,而且這種耐藥性還可傳給下一代細菌。過多應用抗生素,這些細菌就可能對多種抗生素均產生耐藥性,使人逐漸變得百毒不侵”——以后再受到細菌感染就對抗生素治療無反應了。另一種重要的抗生素來源就是有抗食品。有關負責人介紹,一些個體養殖戶為了讓動物吃得少長得快,用抗生素喂養家禽。含有抗生素的肉、魚、蛋、奶等有抗食品上了餐桌,人體就成了殘留抗生素的收容所。當抗藥性極強的超級細菌出現時,將可能沒有可用之藥!

  用了抗生素會產生耐藥性?

  關于抗生素耐藥的問題是近年來大家都很關心的一個問題。某醫院的一項最新統計顯示,在需要進行抗生素治療的新生兒以及幼兒的藥敏試驗中,50%以上的小寶寶出現了至少對國產一、二代抗生素耐藥的情況。

  寶寶的生病經歷

  小琪是兩周前剛出生的可愛小姑娘。這天,小琪媽媽發現小琪右眼分泌物較多,就用衛生紙將其擦拭掉,但到了第2天分泌物變得更多了,而且眼皮有一點紅腫,媽媽趕緊帶小琪去原分娩醫院兒科就診,醫師診斷為急性結膜炎,并用棉棒采取分泌物送去檢查,同時開了一些抗生素藥膏給小琪點眼治療。然而,三四天后情況并沒有好轉,甚至似乎變得更為嚴重,媽媽又帶小琪到醫院復診,結果醫師說分泌物培養發現了抗藥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需住院打針治療,經過接受一周的萬古霉素治療,小琪的才病情好轉出院。

  本來,小琪所罹患的是急性結膜炎,一般而言這是應用抗生素藥膏就能治好的小毛病,可沒想到竟然是由具有抗藥性的葡萄球菌造成的,使得醫師必須使用最后一線的抗生素——萬古霉素,感染才得以控制。

  醫生的話:小琪來到這個世界僅有2周,就遭受了這種抗藥性細菌的侵襲,但這種抗藥性細菌絕非她身上原來就有的,只因過去人們不當地使用抗生素,以致將一般藥物可殺死的葡萄球菌訓練成具有抗藥性的細菌,導致小琪從周圍的環境中或其他人身上得到了這種抗藥性細菌的感染,若再晚一步治療或許小琪就會留下終身瞎眼的遺憾。

  寶寶的生病經歷

  5個月大的蒽西有這樣一次經歷:出生40天時,因為吐奶去醫院做了一次鋇餐透視,回來后突然腹瀉,送到醫院檢查說是痢疾,于是醫生開了抗生素。服藥3天后情況稍有好轉,到醫院作大便常規檢查又發現寶寶變成了腸炎,還得繼續用抗生素。再吃了3天抗生素后大便恢復了正常,媽媽按醫生吩咐給寶寶停了藥。沒想到第二天寶寶又開始腹瀉,這回接診醫生說,寶寶以前吃的抗生素劑量不夠。回家后媽媽照醫囑加大了用藥劑量,3天后寶寶的大便恢復了正常。可好景不長,幾天后寶寶又出現便秘現象,從11次,到21……發展到最后,寶寶6-7天才拉一次大便。醫生檢查后說寶寶因為抗生素使用時間太長,出現了嚴重的胃腸功能紊亂,建議吃一些益生菌類保健食品和藥物慢慢調養。就這樣把寶寶折騰到5個月大才漸漸恢復了正常。

  醫生的話:人的身上有許多正常的菌群,這些菌群處于正常狀態對于維持人體身體健康是不可缺少的。抗生素的作用就是殺菌,不管是病菌還是對人體有用的益生菌。當不恰當地應用了抗生素后,可造成人體正常菌群的失調,而人體正常菌群失調又會引發很多疾病。菌群失調的另一個惡果是,使原本不會致病的正常細菌也變異成為致病的細菌。另外濫用抗生素,還造成了細菌的耐藥性,使很多藥都難以起到治病的效果。

  嬰幼兒身體正處于發育期間,免疫系統還不成熟,生病總是難免的,給寶寶治病時,如果常用到殺菌藥物,如抗生素,這些藥物在殺死病菌的同時也會破壞體內益生菌。體內益生菌減少了,寶寶就會出現胃口不好、大便不正常、無精打采等現象。更可怕的是,有害物質會乘機入侵,令寶寶再次生病。如此循環,寶寶的體質自然越來越差。 因此,減少濫用抗生素,盡量保持菌群平衡是保持身體健康的秘招之一。





******************************************************************
寶寶發燒不同情況不同處理 勿濫用抗生素

華夏經緯網   2014-03-07 14:27:40   
受訪專家/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兒科教授 陳德暉

    
季節轉換,孩子們感冒發燒的情況明顯增多。寶寶發熱,往往讓家長慌了手腳,有的急忙給寶寶吃退燒藥,有的趕緊帶著寶寶到醫院急診。專家認為,不同情況可以有不同的處理,亂用藥和頻繁跑醫院都是不可取的,家長最重要的是仔細觀察孩子的情況,做出相對應的應對和護理。

    38.5
℃以下,

    
利用物理降溫

    
孩子發燒,家長第一反應就是要把寶寶的體溫降下來。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兒科教授陳德暉表示,發熱其實是孩子體內一種保護性的本能反應,當病原體入侵時,機體會啟動一系列防禦機制來抵禦這些外來侵入物,發熱就是機體防禦功能啟動的信號之一。同時,發熱也是孩子的機體免疫系統建立的過程。因此,並不建議孩子一發燒不論體溫高低就馬上吃退熱藥把溫度降下來。盲目使用退燒藥還可能會掩蓋病情,干擾診斷。

    
一般來說,低燒的孩子如果精神尚好,吃喝玩樂表現得與平常差別不大,則可給予大量喝水,松解厚重衣服,仔細觀察即可,無需過度擔心而太過積極地採取退熱措施。如果孩子精神萎靡、食欲不佳,證明孩子的狀態不好,可能還存在其他問題,建議加強觀察,必要時到醫院就診。如果出現異常症狀,如劇烈咳嗽、氣促等,或是新生兒,即使體溫沒超過38℃,也建議儘快就醫檢查。

    
陳德暉建議,判斷孩子是否有發熱,最好用溫度計測量體溫,或用手觸摸小孩的額頭、身體、手心,感覺體溫是否比平常高。如果腋溫在38.5℃以下,也有頻繁嘔吐、精神差等症狀時不必急著到醫院就診。此時多休息和多喝水有助於孩子疾病的恢復,同時家長可以利用物理降溫的方式讓孩子舒服些,如溫水擦浴或使用退熱貼,但並不建議用酒精擦拭的方法,因為小嬰兒皮膚柔嫩,血管豐富,易造成酒精中毒。對於有熱性驚厥史者,可在38℃時口服退熱藥,減少再發驚厥的機會。 

    38.5
℃以上,

    
合理選用退燒藥

    38.1
-39℃屬於中度發熱,39.1-40.4℃則屬於高熱,超過40.5℃屬於超高熱。一般來說,孩子腋溫達到38.5℃以上,可選用緊急退燒藥。陳德暉表示,持續高熱或超高熱,常提示機體炎症反應較激烈,且由於小孩年齡小,體溫中樞調節不成熟,易出現並發癥,如熱性驚厥,也可能提示感染較重,可向下蔓延,引起氣管炎、肺炎、敗血症等。如果反復多次抽搐且持續時間長者,可能造成腦損傷,因此應引起家長注意。孩子持續高熱或者用藥後反復高熱則要儘快到醫院檢查明確發熱病因,以針對性治療。

    
還有一種情形,就是孩子雖在發熱但手腳發涼,並畏寒(全身冰凍)等,這表示孩子的血液迴圈不好,很有可能高燒的前兆,應引起足夠重視。尤其不要因為孩子四肢冷就包裹得嚴嚴實實,這樣有可能適得其反。

    
對症治療,

    
勿濫用抗生素

    
孩子發燒最常見的原因是感染,以細菌和病毒最為常見,但對於這兩種原因引起的發熱,處理方法截然不同。對於病毒感染目前還沒有特效藥物,正常來說3-5天就可以恢復。抗生素對病毒感染不起作用,反而還會損害機體的正常菌群。但如果是細菌感染引起的發熱,選擇合適的抗生素治療效果會很好。因此,孩子發熱時應該檢查清楚,再對症治療。

    
春季上呼吸道感染(如鼻炎、鼻竇炎、咽炎等)90%是病毒引起的。家長可以加強觀察來判斷及護理,比如孩子訴咽痛、不願意喝水,常見於扁桃體炎、咽炎等。大量喝水有助於減少口咽部的病原體,減輕症狀,因此家長要儘量想辦法讓孩子多喝水。如果需要,則在醫生指導下給孩子使用退熱藥,以緩解症狀。

    
陳德暉提醒,無論是低燒還是高燒,孩子生病了就應該注意休息,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一旦休息不好,人體免疫力就會降低,導致更多並發癥的發生。假如繼續上學,不但有傳播疾病的可能,還會導致疾病的進一步發生,嚴重的還會導致急性心肌炎等並發癥的發生。(羊城晚報)

責任編輯:袁丹華






******************************************************************
寶寶應慎用抗生素
在幼兒處于生長發育期間,使用抗生素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在幼兒時期,寶寶的一些器官和組織尚未完全發育成熟,血液循環需要的時間短,吸收、排泄都比較快,但免疫力較弱,對抗藥物副作用的能力有限,如果抗生素使用不當,很容易導致一些麻煩。
寶寶使用抗生素要在大夫的指導下用藥。好多人認為抗生素并不是什么具有毒性的藥物,只要出現一些諸如感冒、發熱、感染之類疾病,不管是什么原因,也不問什么病原體,就拿來抗生素服用,這是非常危險的。
在一些抗生素中,有些藥物的要嚴格禁止服用的。禁止服用的藥物有:氯霉素,該藥即使小劑量,也有可能發生嚴重的再生障礙性貧血或者和粒細胞缺乏癥。由于新生兒、早產兒特殊體質,服用氯霉素時,很容易發生急性氯霉素中毒,嚴重者可在急性中毒癥狀出現后幾個小時內死亡,醫學上則將這一中毒癥狀稱為灰嬰綜合征;新霉素,該藥可引起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和耳聾;四環素類抗生素,在四歲之內的小兒應該禁止服用,該藥即使短期內服用,也容易引起黃斑牙,甚至使乳牙及恒齒發育不良,甚至還可能暫時性阻礙孩子的骨骼生長發育;氨基糖苷類藥物,六歲以下兒童用慶大霉素、卡那霉素,防止聽力發生障礙。






*****************************************************************
2007-06-02 06:02:50 by 分享快樂 來源:《聰明寶寶》 作者:葉飛
      寶寶發熱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非常焦急,希望馬上能好起來,家裡有上次生病沒吃完的抗生素,趕快給寶寶吃上;這個抗生素吃了沒好,趕快換另一種;用了12天藥,熱暫時退了,馬上停藥,想不到體溫又升高了;藥要分幾次服,寶寶吃藥太麻煩了,就一天吃二次吧;和寶寶一起玩的小朋友生病了,趕快給寶寶吃點抗生素預防一下;還有的家長認為抗生素一定有副作用,堅決不肯用抗生素。這些做法都是錯的!
          
      
發熱感冒對症處理
    Q:寶寶生病時,爸媽都很想讓醫生開抗生素之類的藥,可有時候醫生卻並沒有使用,這是為什麼呢?
    A:很多發熱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是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這個時候不需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對病毒感染無效,不少醫師主張,在寶寶有發熱感冒時,先對症處理,並選用一些中藥清熱解毒的沖劑或糖漿服用。
      針對性應用抗生素
  Q:如果是細菌或支原體感染,是不是就需要針對性應用抗生素呢?
  A:是的,因為每次引起感染的病原體不一定相同,以前有效的藥物,現在不一定效果好。不能頻繁換藥,抗生素對細菌有抑制或殺滅作用,用藥後要起效果,有個過程,不能著急。每天換藥,不僅對治療沒有好處,而且有可能導致菌群失調,誘發耐藥菌的產生,造成後期治療的困難或耐藥菌的傳播。抗生素也無高級與低級之分,只有病原菌對藥物敏感與不敏感之分,價格高低與藥物好壞無關,有效的抗生素就是好的抗生素。一般情況下不需預防用藥。
  服藥方式及反應
  Q:兒童抗感染較適宜使用的抗生素為哪些,使用方式及藥物反應又是怎樣的呢?
  A:青黴素類、紅黴素類、第二、三代頭孢菌素類藥物較好。急症期使用的時間一般為五天左右,使用劑量必須嚴格按照兒童劑量計算,必須按時服藥,並注意觀察藥物是否有過敏等不良反應。
  青黴素類、第二、三代頭孢菌素類藥物相對副作用較小,但也要注意過敏反應如休克、皮疹、神經性水腫等,青黴素類一定要做皮試。口服每天要分34次,服藥時間最好均勻分配68小時一次;肌肉注射或靜脈點滴,就算皮試陰性,也要注意過敏反應出現。
有些藥物如紅黴素、阿奇黴素等大環內酯類藥物有胃腸道副作用,要飯後服用,可以利用食物減少藥物對胃腸的刺激,如需要靜脈點滴,也應在飯後或吃一些餅乾點心。>>>寶寶患急疹慎用抗生素
  小兒藥用量小,有些可以碾碎用水沖稀後直接喂,有些有糖衣或膠囊類的藥物就不適合碾碎或把膠囊裡的藥粉倒出來服,糖衣或膠囊是用來保護食道、胃粘膜的,弄破了不但會降低療效,而且還可能對胃黏膜產生較強的刺激作用,出現噁心、嘔吐等不適,藥物不要放在奶瓶中,易被奶瓶粘去,難以保證全部餵入,有些藥物經牛奶可起化學變化,結成凝塊影響吸收。
  服用藥物後如出現皮疹、耳鳴、噁心嘔吐等不適,應立即停藥,及時找醫生診治,這些會引起寶寶過敏的藥物名稱父母應當記住,再病時告訴醫師,避免再用造成更嚴重的傷害。
  寶寶生病往往具有起病急、病情變化快等特點,如不及時得到診斷和治療,小病有時也可能成大恙。切不可亂用抗生素,應該趕快到醫院就診,醫生會給寶寶作適當的檢查,查明病因,給予適當的治療。
資料來源http://baby.linziyu.com/blog-1188.html






*******************************************************************
寶寶抗生素使用8個建議
抗生素到底怎麼用,纔是正確的呢?牢記以下幾點,你就不會糾結了。
細菌感染纔使用抗生素
  媽媽們通常並不知道什麼情況下是細菌感染,其實臨床醫生都有一定的經驗,如血象檢驗中白細胞增高,中性粒細胞分類偏高,C-反應蛋白增高,有明顯的感染性病灶,如化膿性扁桃體炎、中耳炎等。肺炎、腸炎、菌痢、敗血癥、化膿性腦膜炎、傷寒、尿路感染,這些明顯的細菌感染性疾病都應使用抗生素。
  血常規只是一個參考指標
  人體是很復雜的,血常規的意義只是起到一個參考的價值,還必需結合各項臨床癥狀及體征來下結論。醫生會憑臨床經驗來治療。媽媽們千萬別糾結在一個數值上,要綜合看待。
  抗生素不能用於預防感染
  抗生素沒有預防感染的作用,相反,長期使用抗生素會引起細菌耐藥。濫用抗生素還會
  壓抑和殺滅人體內有益的菌群,引起菌群失調,造成抵抗力下降。
  廣譜抗生素並不優於窄譜抗生素
  廣譜抗生素是無論是好菌還是壞菌,全消滅,可以說是殺敵三千,自損八百。一般用廣譜抗生素,是因為沒有明確到底是哪種致病的微生物。如果明確,通常是選擇更有針對性的,抗生素使用的原則是能用窄譜的不用廣譜。
  抗生素只用對的,不用貴的
  貴的就是好的,這是大多數人的看法,但在使用抗生素上,其實可不是這麼回事。每類抗生素,都有針對的細菌,比如紅霉素是老牌抗生素,價格很便宜,它對於軍團菌和支原體感染的肺炎具有相當好的療效,而價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類的抗生素和三代頭孢菌素對付這些病就不如紅霉素。而且,有的老藥藥效比較穩定,價格便宜,不良反應較明確。在治病上,對癥的是最好的。
  使用抗生素的種類越多不一定就越好
  大多數寶寶生病,使用一種抗生素就夠了。使用抗生素並不提倡聯合用藥。因為聯合用藥可能增加一些不合理的用藥因素,這樣不僅不能增強療效,反而會降低療效,而且容易產生一些毒副作用或者使細菌對藥物產生耐藥性。所以合並用藥的種類越多,由此引起的毒副作用、不良反應發生率就越高。一般來說,為避免細菌耐藥和毒副作用的產生,能用一種抗生素解決的問題絕不應使用兩種,輕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聯合使用抗生素。
  不要頻繁更換抗生素
  一種藥物起效往往需要一定的時間,如果頻繁更換抗生素,反而容易使細菌產生耐藥性。如果是急性感染,用藥23天效果不明顯,癥狀沒有改善,可在醫生的指導下考慮調整用藥。
  不要隨意減量或停服
  有些媽媽害怕藥物的毒副作用,在療程不夠的情況下,自行減量或停藥,由於自行縮短了療程,用藥不足,可能造成病情延長或加重。
  一旦需要使用抗生素來治療,就要按時服藥按療程用藥,以維持藥物在身體裡的有效濃度,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大多數抗生素的使用是36天。
  美媽提示:正確使用抗生素
  可用可不用的盡量不用;
  能用低級的就不用高級的;
  能用一種藥就不聯合用幾種藥;
  能口服的不要靜脈注射。在這個基礎上,媽媽們還需要做到不自行在藥店購買抗生素類藥物,如果寶寶生病盡量到醫院查明原因,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







********************************************************************
寶寶服用抗生素守則 [轉載於媽媽寶寶雜誌電子報]

你知道寶寶有時也會因為病情的需要而服用到抗生素的藥物嗎?這種連成人都不願意多服用的藥劑,如果用在寶寶身上想必許多媽媽們一定非常擔心。其實只要對抗生素有一定的認識,控制好每次服用的劑量,並做好注意事項,即使寶寶服用抗生素也不用怕!

文卅亞東紀念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梁翔 執行卅楊文玉

抗生素在定義上有所模糊,抗「生」並非對所有生物都有效,而是針對細菌有效,但是黴菌及病毒時沒有用的。一般來說,抗生素對於細菌有兩種功用,一是殺菌,一是抑制細菌的生長;抗生素對黴菌及病毒是沒有效用的,需要使用其他藥物進行治療。

4
類常見治療的病症

一般來說,屬於病毒性感染的感冒及流行感冒引起的濾過性病毒感染,是不需要用抗生素來進行控制。但是,若病毒性感染合併二度細菌性產生嚴重的病例時,則需要使用到抗生素。那麼嬰幼兒有哪些疾病合併細菌性感染時需要使用抗生素呢?

1.
化膿性的扁桃腺發炎
化膿性的扁桃腺發炎,在經過醫師採檢後培養出鏈球菌後即會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

2.
中耳炎
中耳炎分為病毒性及細菌性兩種感染,但是小兒中耳炎因為要採檢不容易,可能需要透過全身性麻醉進行採檢培養,危險性比較高,所以針對小兒中耳炎大多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大人的中耳炎治療可能就有所不同。

3.
肺炎
輕微的肺炎是可以使用口服抗生素進行治療,嚴重的話則需要住院,醫師將透過痰液的培養或是血清檢查,找出引起肺炎的病因。一般來說,在台灣常見大多是因為肺炎雙球菌及黴漿素的感染而引起小兒肺炎。

4.
尿道感染
尿道感染也是常用抗生素進行治療,一般尿道感染是大腸桿菌引起,特別是小嬰兒若尿道感染,可能有合併先天性的尿道異常,若加上有尿道逆流的症狀,可能需要長期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

服用劑量建議

對嬰幼兒來說,醫師大多依照其體重與年齡去決定使用的劑量,因此使用劑量因人而異;再者,嬰幼兒的體重範圍比較廣,所以醫師大多是使用藥水進行治療,藥水幾CC的劑量比較容易控制。當醫生開抗生素給寶寶服用時,爸爸媽媽可要注意,一定要吃到醫師建議的劑量;另外也要注意服用次數的問題,因為不同種類的抗生素每天使用的次數也是不一樣的。一般抗生素的使用大都是每八個小時或六個小時吃一次,但不同的抗生素或根據疾病不同與嚴重的程度,可能一天使用的次數就有所不同。

服用的注意事項

1.
一般抗生素是安全的,因為抗生素只會殺死細菌並不會影響到人體的細胞,所以是蠻安全的。
2.
在使用抗生素之前不需要特別避免什麼樣的活動或食物,就按照個人的日常生活就可以了。
3.
如果有使用四環素這種抗生素時,是不能喝牛奶的,這樣會導致藥物失效。
4.
醫師建議,在飯前時搭配白開水使用抗生素,吸收效果比較好。
5.
一般抗生素可以飯前吃,但少部分比較特別的抗生素可能會刺激到胃,就需要吃一點食物,避免刺激胃而造成不適。

抗生素的副作用

如果寶寶是過敏體質
大部分的病人在使用抗生素時都沒有什麼副作用,除非是病人本身對藥物產生過敏。過敏的症狀包含了發燒、起疹子,嚴重時可能會休克。另外,有些抗生素會刺激到胃,產生噁心、不舒服等不適的感覺。

拉肚子
抗生素吃久了還會拉肚子,因為抗生素不只把壞的細菌殺掉,同時也把腸胃道裡正常的細菌殺掉了,而產生拉肚子的症狀。腸胃道裡有正常的細菌跟不正常的細菌共生以形成平衡,假設使用過度的抗生素把正常的細菌都殺死了,那麼不正常的細菌就會慢慢增加,影響到人體吸收不全而造成拉肚子。

產生抗藥性
抗生素還有一個不好的副作用,長期使用抗生素會引起抗藥性,抗藥性是指這個藥本來可以殺死某種細菌,因為濫用、使用時間太久,或使用太頻繁,會引起細菌突變,細菌突變後基因會重整,進而對藥物產生抗藥性,這個藥就失去了它原本的功效了。所以,我們必需謹慎的使用抗生素,在非必要時候就儘量避免使用,尤其是一般的感冒。

對抗副作用大作戰

過敏主動告知
如果病人本身知道自己可能對特定抗生素會過敏的話,去看醫生時務必記得告訴醫生,以避免過敏現象的產生。

避免抗藥性
其實我們可以避免藥物抗藥性發生,例如寶寶生病的話,不要主動要求醫師開抗生素,有時候醫師可能受到病人的壓力而開立抗生素,這樣對寶寶的身體並不好。此外,提醒爸爸媽媽,最好不要自己到一般藥局購買抗生素使用,嚴格來說,民眾到藥局購買抗生素是需要醫師處方箋才可以買的。

遵照醫囑
使用抗生素要服用正確的劑量,遵照醫囑,醫生開多少就吃多少,不要自己去減少或增加劑量,也不要把自己的抗生素給別人吃,更不要吃別人的抗生素。沒有吃完的抗生素千萬不要留著下次吃,必須把抗生素丟掉,若因此省了小錢而賠上自己的健康,可是得不償失喔!








*****************************************************************
抗生素傷害寶寶罪狀逐個數
寶寶突然感冒、發燒,媽媽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寶寶生病可不是小事情,心急如焚的媽媽迅速帶著寶寶奔赴醫院,吊瓶趕緊掛上,抗生素立馬吃上……且慢,媽媽的行為真的對寶寶有好處嗎?抗生素真的是最保險的萬能藥嗎?
  抗生素,在很多人眼中也是消炎藥的代名詞。青霉素、紅霉素以及大家熟悉的頭孢類藥物,都是抗生素,它們是人類健康的功臣。然而,抗生素卻是一把雙刃劍,一旦被濫用,會給人的身體帶來嚴重的傷害。
  抗生素罪狀逐個數
  一旦寶寶生病,的媽媽們很容易把抗生素當成救命稻草,一到醫院就要求給孩子使用抗生素。對此專家提醒,抗生素使用不當可能給孩子造成傷害,媽媽們千萬別迷信抗生素。
  有醫學專家評價︰在美國買槍容易,但買抗生素卻很難,而中國正好相反。專家說,凡超時、超量、不對癥使用或未嚴格規範使用抗生素,都屬于抗生素濫用。
  為什麼寶寶最容易中抗生素的招?主要是由于兒童在器官生理功能上發育不成熟,尤其是新生兒,最需避免或慎用主要經肝髒代謝和經腎髒排泄的毒性較大的抗生素。在兒童藥物性腎損害中,大約有近五成的慢性腎功能衰竭是由藥物引起的。
  監測數據顯示,由抗生素引發的不良反應,癥狀為皮膚瘙癢、過敏性皮疹及過敏性休克等變態反應的佔67%,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系統反應的佔8%。還可能產生頭痛、頭昏、心悸、胸悶等不良反應。
  濫用抗生素還會傷害寶寶的耳朵,北京市聾兒康復中心的聾啞孩子中,有一半以上變聾的原因跟濫用抗生素有關。來自中國聾兒康復研究中心的數字顯示︰我國7歲以下兒童因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聾的數量多達30萬人,佔總體聾啞兒童的比例高達30%40%,而一些發達國家只有0.9%的比例。
小心以下誤區
  一是把抗生素當成萬能藥保險藥。一些家長對醫生說︰孩子體質差,經常發燒、咳嗽。您給開點消炎藥,孩子有小病就在家吃藥,不到醫院來了。還有一些人把抗生素當成保險藥,即便病情沒有用抗生素指征,也用上抗生素。
  二是認為頂級抗生素最能細菌。價格最貴的抗生素就是頂級的,殺菌作用最強、療效最好的嗎?其實,抗生素的價格與臨床療效沒有必然聯系。例如,有些價格便宜的老藥藥效比較穩定,再加上人們不經常使用,療效可能更好。一些價格較貴的廣譜抗生素雖然對各種類型的細菌都有效,但對其耐藥的細菌也多,且不良藥物反應也較多。
  三是任意用藥、停藥。很多病人病情較重時尚能按時按量服藥,一旦病情緩解,服藥便隨心所欲。抗生素起效有賴血藥濃度,如達不到有效的血藥濃度,不但不能徹底殺滅細菌,反而會使細菌產生耐藥性。
  四是隨意聯合使用抗生素。對于確屬細菌感染的疾病,要根據不同菌種選擇相應的藥物。一些人認為只要是抗生素就能消炎,甚至為使疾病早日痊愈,同時使用幾種抗生素。這樣輕則達不到理想的療效或使療效降低,重則增加藥物毒副作用,危及健康。
  抗生素傷害兒童案例
  《discovery》曾經報道過這樣一個案例︰兩歲的美國寶寶道爾頓發燒了,母親給他服藥並精心照料,但是兩天後道爾頓的病情反而惡化了,醫生確診道爾頓得了腦膜炎,這並不是難以治愈的疾病,然而當寶寶服用了治療這種疾病的抗生素後病情卻不斷惡化直至昏迷。醫生想盡一切辦法,最後不得不使用了昂貴且含有潛在毒性的抗生素萬古霉素,才將道爾頓從死亡邊緣拉了回來。原來濫服抗生素使得道爾頓體內的細菌對普通的抗生素產生了抗藥性。
  8個月大的新疆小男孩來北京治病,在同仁醫院被確診為抗生素致聾。令人遺憾的是,小男孩4歲的哥哥,兩年前正是因為同一種疾病而使用同一種抗生素,導致了耳聾。
中醫按摩療效佳
  寶寶生病了,媽媽們只能帶著又哭又鬧的寶寶上醫院吃藥打針嗎?當然不是,祖國醫學博大精深,治療小兒疾病的手段非常豐富,其中穴位按摩治療小兒感冒療效顯著,為了心肝寶貝,媽媽們不妨修煉一手二指神功
  太陽穴
  眉毛末端與眼楮末梢連線中點向後一指寬有一個凹陷,這就是太陽穴。用兩個大拇指推運,就可以緩解寶寶的痛苦,還可以治療寶寶的驚風、頭痛等癥狀。經常給孩子按摩太陽穴,可以預防和盡快治愈感冒。
  風池穴
  後脖子上凹窩處的風池穴也是一處要穴,每天按壓數十次,能驅除身體的寒氣,有助于寶寶體質的強壯。
  合谷
  天氣一變,寶寶最愛傷風感冒,而按摩合谷穴能有效預防小兒感冒。合谷穴位于拇指和食指中間,每次按摩100次左右。
  清肺經
  寶寶的肺是身體最薄弱的地方。媽媽可以從無名指掌面末節指紋推向指尖,順著手太陰肺經的循行方向按摩。
  推天河水
  天河水對寶寶的所有熱癥都十分有效。天河水在孩子前臂內側正中線。媽媽用食指、中指從孩子的手腕推向肘部,大約推100~500次,可治療小兒發熱、驚風、口舌生瘡等。
使用抗生素準則
  抗生素如此險惡,那麼我們要將抗生素徹底掃地出門嗎?這也並不現實,理想的方法是合理使用抗生素,媽媽們需要遵循以下準則︰
  一是首先確定是否是細菌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是寶寶的高發疾病,而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都是病毒引起的,此時用抗生素幾乎沒有效果。
  有時情況是這樣,媽媽把生病的寶寶送到醫院,醫生立刻就給開了抗生素,此時,媽媽千萬不要大意,一定要跟醫生問清︰寶寶的疾病是哪種原因引起的?是否進行了化驗?化驗結論是什麼?
  如果醫生給孩子開出一大堆藥物,媽媽也必須警惕,孩子不適合大量服藥,媽媽要找醫生問清楚︰開這麼多藥品合理嗎?
  二是能口服就不注射,能注射就不輸液。一旦孩子生病,媽媽也不必過于著急,生病不可能立刻痊愈,需要一個過程。另外,生病也並非一無是處,當孩子生病後,免疫功能也被調動起來,那麼以後得病的概率就會下降。
(來源︰ 家庭醫生在線綜合)  編輯︰ anging







*******************************************************************
專家:寶寶感冒不要急於用抗生素
近日,國家衛生部相繼發佈了《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兒童跌倒干預技術指南》等。據介紹,跌倒是造成我國兒童傷害的主要原因,處於傷害原因構成比的前三位,同時也是0-5歲和13-15歲孩子的第一位傷害原因。幾場淅淅瀝瀝的小雨讓成都市民感受到涼爽的氣息,秋天真的來了。由於最近天氣變化比較大,寶寶特別容易著涼感冒。媽媽們用心防護寶寶受到意外傷害的同時,也要注意預防感冒、發燒等其他季節性疾病。
  兩歲以下兒童
  不能玩太小或太鋒利的玩具
  每個寶寶都非常喜愛玩具,很多初為父母的家長對孩子也是疼愛有加,對於孩子的要求儘量滿足。但是父母應該為不同年齡階段的寶寶挑選不同的玩具。兩歲以下的兒童步幅不穩,容易跌倒,因此不適合玩太鋒利的玩具,如刀、槍等。由於孩子太小,也不適合玩珠子等太小的玩具,一旦孩子吞食不易被發現,如果吞咽物嗆到氣管裏,容易造成窒息。家長為孩子選擇玩具時應注意看清楚玩具上的適齡標識,不要盲目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以免造成意外。
  年齡較小的寶寶如果在平地發生跌倒,一般並無大礙。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兒科主任胡波提醒,如果孩子跌倒時頭部著地,容易導致顱內小血管破裂,家長要注意觀察,如果孩子發生頻繁嘔吐、精神不好時應立即就醫,通過CT檢查孩子的受傷情況並及時予以治療。
  寶寶感冒不要急於用抗生素
  由於氣溫變化大,最近到醫院就診的孩子明顯增多。胡主任提醒,兒童感冒多屬於病毒性感冒,盲目使用抗生素對病情並無益處。一般感冒的症狀在5-7天最為明顯,根治感冒最好的辦法就是對症治療。如果孩子有流鼻涕、打噴嚏的症狀,建議使用抗過敏藥物,如果孩子有發燒的症狀,則可使用退燒藥物。
  預防感冒,家長要注意給孩子適當增減衣物,孩子的活動量相對較大,不宜穿著太厚,以免出汗打濕衣服引起著涼。如果寶寶在室內的時間比較長,要注意通風,特別是家中吸煙的人很容易對孩子呼吸道粘膜造成傷害,誘發感冒。夏天寶寶食欲欠佳,在秋天可以適當給孩子補充營養,增強抵抗力。
  避免小肚子著涼防腹瀉
  寶寶的小肚子部位脂肪、肌肉比較薄弱,皮膚對外界抵抗力也差,一旦受涼,內部的腸道容易受到刺激,引起蠕動加快。腹部受涼後,除引起腹痛外,還會導致食物在腸內停留時間縮短,造成腹瀉。經常腹痛、腹瀉,可導致寶寶體質下降,易患各種感染性疾病,並出現發育生長遲緩。
  媽媽在睡覺的時候一定要重點保護好寶寶的肚子,寶寶火力壯,特別愛踢被子,每天晚上寶寶睡覺時可以給他穿上連體睡衣褲。再穿一雙小棉襪子,以保護腳心不受涼。如果寶寶單睡,蓋的被子最好比父母稍微薄些。如果寶寶腹部不慎受涼,出現輕度腹痛、腹瀉,可試用熱水袋在腹部做熱敷,使胃腸道肌肉運動減慢、減弱,從而減輕症狀,但要防止燙傷。如果腹部熱敷後,寶寶仍哭鬧不止,或頻繁腹瀉、發熱,要及時送醫院診治。(見習記者田小雨)







**************************************************************
宝宝用药指南:如何使用抗生素?

【儿童是滥用抗生素的最大受害者。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记录显示,我们国家的药物不良反应1/3是由抗生素引起的。滥用抗生素导致儿童身体里面细菌耐药率增高,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现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养液液中提取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目前已知天然抗生素不下万种。    

    通俗地讲,抗生素就是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其以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药物。

  抗生素类药物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感染性疾病,其品种繁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1. 青霉素类:青霉素是最早用于临床的抗生素,疗效好,毒性低,主要原理是使易感细菌的细胞壁发育失常,致其死亡。

  2. 头孢菌素类:此类抗生素自上世纪60年代应用于临床以来,发展迅速,应用也日益广泛。习惯上常根据时间及对细菌的作用,分为一、二、三代。

  3. 氨基糖苷类:此类抗生素性质稳定,抗菌普广。在有氧情况下,对敏感细菌有杀灭作用。在临床上,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耳毒性。

  4. 大环内酯类: 此类抗生素均含有一个12-16碳的大内酯环,为抑菌剂,仅适用于轻中度感染,是为目前最安全的抗生素之一。


    抗生素的品种繁多使用广泛,在普通人群中间的知名度很高,这样就造成了它在名称方面比较混乱的状态。长期以来,不光在普通民众,甚至在一些专业人员对严格的抗生素的界定都不是非常有把握。

    老百姓一般所指的消炎药估计就是抗生素,但实际上严格意义上讲消炎药和抗生素应该是不同的两类药物。我们所用的抗生素不是直接针对炎症来发挥作用的,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是杀灭微生物的,而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比如常用的阿斯匹林等等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

    抗菌药和抗生素是什么关系呢?他们是大范围和小范围的关系。抗生素是针对所有能够医治杀灭的生命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肿瘤细胞等,抗菌药物主要是杀灭细菌的。因为能引起人体感染的,除了细菌以外还有很多的微生物,比如非典是病毒感染,需要用抗病毒的药物,抗病毒和抗细菌的药物都可以算在抗生素的范畴里面去。抗生素是比较广义的,而抗菌药物是比较专一的。 


  儿童是滥用抗生素的最大受害者

    抗生素在杀死有害细菌的同时也会杀死人体内的常住有益菌群。儿童是滥用抗生素的最大受害者。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记录显示,我们国家的药物不良反应1/3是由抗生素引起的。滥用抗生素导致儿童身体里面细菌耐药率增高,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为什么儿童最容易中抗生素的招?

    主要是由于儿童在器官生理功能上发育不成熟,尤其是新生儿,最需避免或慎用主要经肝脏代谢和经肾脏排泄的毒性较大的抗生素。在儿童药物性肾损害中,大约有近五成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是由药物引起的。
  监测数据显示,由抗生素引发的不良反应,症状为皮肤瘙痒、过敏性皮疹及过敏性休克等变态反应的占67%,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系统反应的占8%。还可能产生头痛、头昏、心悸、胸闷等不良反应。
  滥用抗生素还会伤害宝宝的耳朵,北京市聋儿康复中心的聋哑孩子中,有一半多变聋的原因跟滥用抗生素有关。来自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的数字显示:我国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占总体聋哑儿童的比例高达30%40%,而一些发达国家只有0.9%的比例。
     三个真实案例

    美国《discovery》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个案例:两岁的美国宝宝道尔顿发烧了,母亲给他服药并精心照料,但是两天后道尔顿的病情反而恶化了,医生确诊道尔顿得了脑膜炎,这并不是难以治愈的疾病,然而当宝宝服用了治疗这种疾病的抗生素后病情却不断恶化直至昏迷。医生想尽一切办法,最后不得不使用了昂贵且含有潜在毒性的抗生素——万古微素,才将道尔顿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原来滥服抗生素使得道尔顿体内的细菌对普通的抗生素产生了抗药性。 

    8个月大的新疆小男孩来北京治病,在北京同仁医院,他被专家确诊为抗生素致聋。令人遗憾的是,小男孩4岁的哥哥,2年前正是因为同一种疾病而使用同一种抗生素,导致了耳聋。
    1岁多的茜茜因为小病到医院就诊,医生没仔细检查就开了头孢曲松钠静脉滴注,可是打了两周吊针,孩子的情况反而恶化。医生改换用阿奇霉素静脉滴注,配合阿莫西林口服。一周后孩子发烧到39℃多,越来越瘦,腹泻、嘴里长满口疮,小屁股上长满红疹……经检查,茜茜全身多发性霉菌感染。停用抗生素、改用抗霉菌药物等治疗后,宝宝最终恢复了健康。


    1、由医生来判断是否应用抗生素

  发热、腹泻是儿童常见的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包括感染性与非感染性所致,而在感染所造成的疾病中,病原菌可能为病毒、细菌、支原体等,对上述症状的原因作具体分析,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

  小儿患病应看医生,由医生根据小儿病史、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状况,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作出诊断,根据诊断由医生确定是否需用抗生素治疗。通常,在常见病原菌所致感染性疾病中,由细菌、支原体感染造成者需用抗生素,而病毒(儿科上呼吸道感染、婴幼儿腹泻常见病原菌)感染造成者则不需使用抗生素。切不可孩子得病即用抗生素。

  2、病原菌不同用药也不同

  儿童期易患感染性疾病,但各年龄阶段、不同季节易感的病原菌不同,另外,发病季节及当时流行疾病状况对临床诊断亦有很大作用。通常根据临床诊断,医生可以推断病原菌的种类,或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包括病原学检查),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如对病原菌诊断不明,可选用广谱抗生素。家长为病儿自选抗生素,缺乏针对性,可能造成疗效不佳或无效,并有可能诱发耐药菌的产生,造成后期治疗的困难或耐药菌的传播。

  抗生素无高级与低级之分,只有病原菌对药物敏感与不敏感之分,以价格判断药物好坏、高级低级是没有道理的。

  3、不能盲目同时服用两种以上抗生素

  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生素同时使用称为联合用药。同时服用两种以上的抗生素,有可能造成用药无效的后果。通常,有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病原菌不明或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又或者较长期应用抗生素细菌产生耐药性可能者,以及联合用药可使毒性较大的药物剂量得以减少时,才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联合用药。一般需用抗生素治疗的感染性疾病仅用一种抗生素即可,多用药多保险的想法是错误的。

  4、药物剂量由医生来确定

  针对病原菌选药后,需从患儿病情、药物在体内代谢特点、给药顺从性等方面考虑,来决定给药剂量及方式。为确保抗生素很好地发挥作用而不对机体产生危害,掌握恰当的抗生素剂量是必须的,在儿童,药物剂量通常是由医生根据诊断、病情、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得出,另外,亦应考虑小儿机体代谢状态,对患有肝、肾疾病的小儿,除应避免应用具有相应毒副作用的药物外,还应仔细考虑用药剂量。认为儿童用药即为简单的成人剂量减半的概念是错误的。
  抗生素治疗疗程因疾病种类、病情严重程度、对现有治疗的反应等而异,具体应咨询医生,认为症状消失即为病愈的概念是错误的。

  5、一般不需预防用药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目的在于预防1~2种特殊细菌侵入伤口或血液循环而发生感染,部分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由此可见,通常情况下不应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6、警惕不良反应

  应用抗生素应注意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毒性反应及二重感染。过敏反应形式多样,轻者可出现皮疹、药物热、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者哮喘,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毒性反应可见由氯霉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庆大霉素等引起的耳聋等。由于抗生素应用后杀灭或抑制了敏感细菌,未被抑制的菌种可大量繁殖,发生菌群紊乱,因而在用药过程中有可能出现霉菌、耐药菌等引起的二重感染,此种感染可为较轻的局部,如口腔、胃肠道的感染,亦有可能发展为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综上所述,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应用抗生素,才能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同时避免不良反应及耐药菌的产生。

  ★ 能吃药就别打针,能打针就别输液

  有时情况是这样,妈妈把生病的宝宝送到医院,医生立刻就给开了抗生素,此时,妈妈千万不要大意,一定要跟医生问清:宝宝的疾病是哪种原因引起的?为什么?是否进行了化验?化验结论是什么?
    如果医生给孩子开出一大堆药物,妈妈也必须警惕,孩子不适合大量服药,妈妈要找医生问清楚:开这么多药品合理吗?
    使用抗生素应遵循以下原则:能用窄谱的就不用广谱;能用低级的就不用高级的;用一种就不用两种;能吃药就别打针,能打针就别输液;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


    妈妈们都知道不能滥用抗生素,可孩子得了病,最要紧的是赶快治好,只要药能治病,哪里还顾得上医生和专业人士的忠告。所以,在儿童用药中,仍存在着种种抗生素用药误区。

  1、把抗生素当成万能药

  一些家长对医生说:孩子体质差,经常发烧、咳嗽。您给开点消炎药,孩子有小病就在家吃药,不到医院来了。还有一些人把抗生素当成保险药,即便病情没有用抗生素指征,也用上抗生素。

    一咳嗽就用抗生素
  公安医院儿科专家李英谈到这样一个病例:一个2岁多的孩子,总是夜间咳嗽,吃了很多抗生素都不管用。来医院就诊,查清楚之后发现,这个孩子是胃食管返流病,晚上平躺之后,食物和胃液返流到喉咙,孩子受到刺激就不停地咳嗽。这样一个和细菌感染完全不沾边的疾病,家长却给孩子足足吃了三个月抗菌素和咳嗽药,因为始终不见效,这才来医院就诊。
    一发烧就吃抗生素
  有不少家长说,孩子发烧后,抱到离家附近的诊所看病,医生常会直接上激素和抗菌素两类药物。这样退烧很快,就认为这个医生很有水平。其实,有些孩子的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也会出现发热等症状,有家长使用抗生素以为可以退热,然而抗生素本身不是退热药。
  细菌感染确实常会引起发烧,但发烧并不代表就是细菌感染。发烧的孩子经过化验,确认有细菌感染才能用抗菌素。

    一拉肚子就吃氟派酸
  拉肚子是身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未必是细菌感染胃肠道所致,如腹部受凉引起的肠蠕动加快;对乳品、鱼、虾等食物过敏引起肠的变态反应,此类腹泻便没有细菌感染存在,儿童秋季腹泻还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所以,必须看症状辨别,如果只是大便性状比平时稀,次数增多,颜色无异常,只需服用一些止泻药,如:思密达、易蒙停等;如果大便里面含有脓血、黏液,证明肠道已经发生感染;伴有发烧,证明毒素进入血液,造成了全身的感染,就必须尽快服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了。
  2、认为顶级抗生素最能细菌

  价格最贵的抗生素就是顶级?杀菌作用最强、疗效最好吗?NO!其实,抗生素的价格与临床疗效没有必然联系。例如,有些价格便宜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再加上人们不经常使用,疗效可能更好。一些价格较贵的广谱抗生素虽然对各种类型的细菌都有效,但对其耐药的细菌也多,且不良药物反应也较多。

  3随心所欲地用药、停药

  很多病人病情较重时尚能按时按量服药,一旦病情缓解,服药便随心所欲。抗生素起效有赖血药浓度,如达不到有效的血药浓度,不但不能彻底杀灭细菌,反而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4、随意联合使用抗生素

  对于确属细菌感染的疾病,要根据不同菌种选择相应的药物。一些人认为只要是抗生素就能消炎,甚至为使疾病早日痊愈,同时使用几种抗生素。这样轻则达不到理想的疗效或使疗效降低,重则增加药物毒副作用,危及健康。


    
抗生素临床应用适应症有下面这些:

    1.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表现为外耳道流脓;

    2.
鼻窦炎,表现为流脓性鼻涕;

    3.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4.
细菌性感冒合并高烧(量体温超过39.5)持续增长1~2天不退或有高热惊厥者;

    5.
细菌性肺炎;

    6.
验血报告白细胞超过12000/立方毫米,嗜中性粒细胞超过80%

    
专家提醒:

    
孩子生病后,家长应带孩子去看医生,由医生决定是否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时,一定要从最小剂量开始,尽量用窄谱抗生素而不用广谱抗生素,一般是5天左右比较恰当。一种抗生素能治好的病就没必要用两种。


    1、感冒

    感冒是3岁以下小儿最常见的疾病,占各级医院儿科门诊就医人数的首位。治感冒不宜使用抗生素的主要理由有:

    感冒的病原体90%以上是病毒,其中鼻病毒、冠状病毒占60%,抗生素对病毒无效;

    研究表明,抗生素既不能改变感冒病程和转归,也不能有效地预防普通感冒的并发症;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都有程度不同的毒副作用,如大剂量青霉素除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外,还可导致大脑兴奋性增高——惊厥,即青霉素脑病,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导致细菌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婴幼儿秋冬季腹泻

    秋冬季腹泻,顾名思义是指发生在每年10~12月份这个季节发生的腹泻,发病年龄以6个月~3岁最多见。本病的病原体是轮状病毒。在临床上有3大特征,即感冒、呕吐、腹泻。国内调查结果显示,治疗秋冬季腹泻抗生素使用率高达50%~70%,可见滥用抗生药物现象较为普遍。

    
因此凡遇到病儿腹泻,要仔细观察粪便性状,秋冬季腹泻是蛋花样便,认真分析导致腹泻的原因,恰当用药,不能千篇一律服用抗生素。中国腹泻治疗方案中指出,70%的急性水样便腹泻的病因多为轮状病毒引起,可不用抗生素,只要做好液体疗法,选用微生态调节剂(如丽珠肠乐或培菲康等)和黏膜保护剂(如思密达等),患儿就可以治愈。

    3
、婴幼儿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小儿常见病,细菌感染并非是引发哮喘的主要原因。由于哮喘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过敏性气道炎症,与细菌性炎症截然不同,应用抗生素收效甚微或无效。因此,哮喘治疗中必须避免滥用抗菌素。 

    孩子发烧,怎样判断该不该用抗生素?
    发高烧的孩子须验血,再由医生判断该不该使用抗生素。急性发热是5岁以下小儿最常见的症状,感冒、扁桃体炎和肺炎是引起发热的主要疾病。
    临床上,小儿生病后表现发热或高热(测量体温≥39)持续不退来医院就诊时,儿科医生在疾病诊断中常要求检查血象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小孩发烧一般都有流涕、咳嗽等症状,大部分属于病毒感染,约有15%属于细菌感染。简便快速的血象检查对鉴别是病毒或细菌感染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尤其对细菌血症提供及早的诊断指标,为病儿选用抗感染药物提供可靠的指示。
    孩子感冒后有些咳,要不要用抗生素?
    感冒后咳嗽多数不需使用抗生素。
    当感冒急性期症状(如发烧、流涕、头痛等)消失后,咳嗽仍迁延不愈,临床上称之感冒后咳嗽,多见3~7岁儿童,主要表现为剌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液痰,呈阵发性,早晚厉害些,可以持续36周,甚至更长时间。X线胸片检查无异常。
    医学研究证实,引起患者感冒后咳嗽持久不愈的病原体90%以上为病毒,这种咳嗽通常会随着时间推移而缓解。目前尚无特异治疗方法。由于大多数患儿表现为轻度剌激性干咳,如其精神和食欲正常,玩耍自如,晚上睡着后不咳,可以不用止咳药,更不要使用抗生素,23周后咳嗽会自行消失;若少数患儿频繁咳嗽,影响睡眠,则需要继续服用一段时间的强效镇咳药物,咳嗽症状就能缓解,乃至消失。
    专家提醒:抗生素治疗感冒后咳嗽大多是无效的,切不可滥用;但对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所致慢性咳嗽,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治疗却有明显疗效。 


    小于1岁:林可霉素、复方新诺明(CO.SMZ)、磺胺嘧啶、呋喃妥因(呋喃坦叮)、呋喃唑酮、噻嘧啶、更生霉素、布洛芬、脑复康、苯海拉明、吗叮林、维生素K3、维生素K4、大观霉素、甲砜霉素、疣脱欣、头孢呋辛、头孢三嗪

    小于2岁:柳氮磺胺吡啶、阿苯达唑(肠虫清)、地芬诺酯(复方苯乙哌啶)、芬太尼
  小于3岁:丙戊酸钠
  小于4岁:克林霉素

  小于5岁:磷霉素、司莫司汀
  小于6岁:乙胺丁醇
  小于8岁:四环素、强力霉素

    小于14岁:消炎痛

    小于15岁:美洛昔康

    小于18岁:喹诺酮类(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培氟沙星、诺氟沙星)

  提醒:本文仅供参考,科学用药不容马虎,请到正规医疗机构寻求专业医师指导。







******************************************************************
笨媽必知 4情況寶寶禁用抗生素
東方熱線-親子頻道 出處:pcbaby 編輯:lanslot
  相對於成人來説,年齡較小的寶寶更容易患病,而且目前有不少父母對抗生素有很深的依賴意識,不但自己感冒就馬上使用,連寶寶感冒也馬上給他們打點滴,一咳嗽就吃消炎藥。醫師部落格培兒屋認為,若是有細菌感染證據,應及時使用抗生素,根據病情輕重選用口服或靜脈用抗生素,按療程使用抗生素。其實,對於抵抗力還很弱的寶寶來説,頻繁使用抗生素,不但不能起到預防寶寶病情的作用,藥物還會刺激到寶寶的腸胃,長期還會産生副作用,所以,對於寶寶的一些小疾病,還是遠離抗生素吧。
情況一:感冒
  幾乎沒有哪個寶寶是不會得感冒就能成長的,感冒的同時也是增強寶寶抗體的一種重要過程,很多媽媽會認為寶寶感冒都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因此,習慣在家裏備上很多的抗菌素,以便寶寶患病的不時之需。
  其實,90-95%的感冒都是由病毒感染所致,而抗菌素對病毒沒有殺滅作用,所以寶寶患感冒時,如果沒有併發細菌感染,是不需要服用抗菌素的,尤其是廣譜抗菌素。這樣做不僅對病毒沒有殺滅作用,而且還可以由於濫用抗菌素,導致細菌産生抗藥性。當真的患了細菌感染時,再用抗菌素時,細菌的耐藥性會越來越強,結果只會讓寶寶的病越來越難治愈,加大用藥量也形成了惡性迴圈。
  溫馨提示:寶寶感冒一般都能恢復較好,但容易併發肺炎,所以不能亂用抗生素。建議媽媽對寶寶進行科學護理的同時,注重飲食調配,適當多食用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C和鋅的食物,能有效提高患兒機體抗病能力,預防各種並發癥。
  對於月齡較小的寶寶,消化功能尚未發育完善,而且寶寶到了4-6個月大的時候,還會添加輔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腹瀉狀況,如果碰上秋季,寶寶肚子易受涼,腹瀉會更加嚴重。而有的媽媽看著上吐下瀉的寶寶,就急著給寶寶服用抗菌素,有的媽媽為了求速度,還會幾種抗菌素一起使用。結果卻是寶寶腹瀉越來越嚴重,還經常往醫院跑。
  腹瀉一般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瀉,過敏刺激、飲食不當、消化不良、濫用藥物、天氣突變等原因引起的是非感染性腹瀉,譬如夏末秋季,天氣轉涼期,寶寶特別容易腹瀉。這些情況下,是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的。
  溫馨提示:寶寶發生腹瀉,媽媽不可千篇一律地使用抗菌素,因為腹瀉並不一定都是細菌感染引起的,媽媽應該仔細觀察寶寶排出便便的情況,像秋季腹瀉,很可能是輪狀病毒引起的,便便呈水或蛋花湯一樣,沒有特殊的腥臭味,這時就不需要用抗生素了,只需要注意寶寶的飲食和身體保暖。
  感冒有時候會伴隨著咳嗽,寶寶也不例外。寶寶一咳嗽,媽媽就給消炎藥的做法,多來源於某些醫生開的藥方,上面寫了不少的抗生素,媽媽也就照樣畫葫蘆,也為了圖方便,自己給寶寶服用抗生素,儘快抵制寶寶的病情,但有些寶寶因為服用了過量的消炎藥,而生了鵝口瘡。
  西醫上認為寶寶咳嗽不是病,許多疾病都可能出現咳嗽這一症狀。寶寶咳嗽有時是為了排出呼吸道分泌物或異物而做出的一種機體防禦反射動作。也就是説,咳嗽是寶寶的一種保護性生理現象。對於咳嗽一定要鑒別原因再對症下藥,而不是盲目用抗生素治療。
  溫馨提示:普通感冒引起的咳嗽一般不需要治療,多喂寶寶一些溫開水、薑汁水等,儘量減少用感冒藥;冷空氣刺激性咳嗽要多讓寶寶從小接受氣溫變化的鍛鍊,經常到戶外活動;流感或咽喉炎引發的咳嗽應該馬上就醫,在醫生指導下治療。
情況四:夏季熱
  雖然現在處於夏末,但在南方,溫度依然很高,仍有酷暑的感覺,半歲到3歲的寶寶容易發生熱性疾病。有些媽媽見寶寶發熱,就要醫生用抗生素,認為越新越貴越好。殊不知,寶寶夏季熱不是細菌感染引起的發熱,而是因體溫調節和排汗功能不完善,機體散熱差造成的。所以抗生素並不治夏季熱,相反還可以引發不良反應,影響寶寶健康。
  夏季熱的一般症狀為發熱、口渴、多尿、少汗,體溫在38—38.5℃之間,天氣愈熱,體溫愈高,給孩子服用退熱藥,也難使體溫下降。
  溫馨提示:由於寶寶長期發熱,機體新陳代謝速度加快,消耗增加,抵抗力降低。因此,對待寶寶夏季熱,不要給寶寶濫用藥物,關鍵在於加強護理。居室要通風涼爽,每天給寶寶洗澡,勤換衣服和尿布,飲食要清淡富有營養,易於消化。鼓勵寶寶多喝白開水。
  寶寶一生病就吃抗生素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抗生素的使用有嚴格的要求,什麼時候使用什麼類型的抗生素,用量是多少都應該由醫生來判斷,而不應該把媽媽本身的意志強加給醫生,讓醫生開大量的抗生素。
  1.只有病原菌對藥物敏感與不敏感之分:抗生素不應該以價格為判斷標準,抗生素無高級與低級之分,以價格的高低來判斷藥物的好壞和級別是錯誤的。而是應該聽從醫囑,根據寶寶的症狀及有關化驗結果合理選用抗生素。
  2.用些抗病毒的藥就可以了:辨明症狀再用一般的傷風感冒,只要不合併細菌感染,爸媽就不要隨便給寶寶服用抗生素。
  3.療程要依照寶寶感染的輕重程度來決定:不要隨意換藥抗生素的用量,爸媽切記不要頻繁換藥,一種藥物起效往往需要一定的時間,隨意換藥不僅達不到治療效果,還會使細菌産生耐藥性,延誤治療。
4.對某種物質過敏而引起的炎症不能使用抗生素:如過敏性皮炎、過敏性鼻炎等,也同樣不是細菌感染引起的炎症,這時使用抗生素不僅無效,反而會引起新的過敏反應。
  5.不可隨意使用抗生素:有些藥物如紅黴素、阿奇黴素等大環內酯類藥物對腸胃有副作用,要飯後服用,可以用食物減少藥物對腸胃的刺激。如果寶寶是靜脈點滴注射,儘量安排在飯後,或者點滴期間,吃一些小餅乾和點心。
  必須使用抗生素時,能用口服的就不要打針,能肌肉注射的就不要用靜脈滴注。另外,用一種抗生素能治療疾病的就不要用兩種,能用普通抗生素的就不要用藥效特別強的抗生素,以免機體産生耐藥性。
  新生寶寶禁用的5種抗生素
  
新生寶寶禁用的5種抗生素
氯黴素
引起寶寶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減少,貧血
磺胺
引起高膽紅素血症,膽紅素能影響腦組織而造成腦核黃疸
喃妥
缺乏G6PD的乳兒發生溶血性貧血
異煙肼
造成寶寶缺乏維生素B
甲硝唑
引起白細胞減少及産生中樞神經的不良反應
注:表格由太平洋親子網製作

資料來源http://big5.cnool.net/gate/big5/baby.cnool.net/news/0-1-44/6564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