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1日 星期二

學齡前兒童自卑的表現

自卑是一種心理缺陷,也是幼兒常見的問題之一,雖然有個別兒童的自卑心理隨著年齡增長可以逐漸減輕或消失,但是如果不加調控,對學齡前兒童的危害很大,因此作為家長應該注意學齡前兒童的心理發育,及早發現學齡前兒童自卑的苗頭,及早調整學齡前兒童心理,為寶寶建立自信。
  

學齡前兒童自卑一般有以下幾種表現:
  

1.做事沒主見,不敢自己實踐
  

分析與對策:這種情況的出現,很可能跟家長包辦一切事物,或者是動不動就批評學齡前兒童有關。因此,面對這種情況,在家裏時,家長要試著放手讓學齡前兒童去解決自己的事情,為學齡前兒童制造更多的鍛煉機會,幫助學齡前兒童掌握一些基本能力,放手讓學齡前兒童自己去完成一些簡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步培養學齡前兒童的自信。當然,鼓勵也是非常重要的,即便學齡前兒童只是取得一個小小的進步,也不要忘記鼓勵,更不要常常批評學齡前兒童。
  

2.回避競賽、競爭,不敢在他人面前表現自己
  

分析與對策:這種情況的出現,很大程度上與家長的愛比較有關。家長最愛拿自己的孩子與他人進行橫向或是縱向的比較中,成績、才藝、行為等等,學齡前兒童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納入家長的比較范圍之內,家長以為,這樣的比較可以激發學齡前兒童的上進心,殊不知,卻是對學齡前兒童心理的極大傷害。
  

3.拒絕交朋結友,不敢與人交流
  

分析與對策:如果學齡前兒童出現這種情況,家長應常帶孩子出外進行戶外活動,耐心引導學齡前兒童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同時,在戶外活動的過程中,家長還可以邀請有相近年齡的小孩的家庭一同進行。這樣戶外鍛煉,既可以讓學齡前兒童開闊心胸,逐漸敢於與他人交流,也可以增進親子感情,讓愛喚起學齡前兒童心中的自信。


資料來源http://www.176happy.com/news_1578.html







********************************************************************************

「害怕」讓孩子患病

孩子的世界充滿了危險、真實和想像,也許長大後他們都會淡忘這些經歷。但是儘管大多數孩提時的害怕都是正常和暫時的,最終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研究仍然表明,由害怕導致的焦慮症,是最常見的兒科精神疾病之一。
  新生兒一般害怕摔倒和大的響聲。他們從6個月起就開始害怕陌生人,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2~3歲。學齡前兒童通常害怕離開父母,還害怕體型大的動物、恐怖面具和超自然的東西。大一些的孩子可能害怕家人的過世、成績不好和新聞中發生的事件,比如戰爭、恐怖襲擊和綁架。到了青春期,孩子有了性方面和社交方面的焦慮,他們擔心自己以及整個世界的未來。如果這些焦慮長期持續並導致嚴重精神緊張、影響家庭和諧或干擾兒童的發育或教育時,就可成為問題。
  廣泛性焦慮症以前稱為兒童過度焦慮症。現在認為此疾病與發生於成人的未加控制焦慮症為同一障礙。出現這種障礙的兒童靦腆、不自信,且過分擔心自己達不到他人的期望。他們需要成人不斷地給予安慰和表揚。他們經常會出現煩躁、緊張,並抱怨頭疼、胃疼等其它身體症狀。
  社交恐怖症。出現這種障礙的兒童特別害羞,並害怕所有不熟悉的事物。他們老粘著父母不放。
  恐慌症。在恐慌症發作時,會突然感覺到無法抑制的恐懼或厄運即將來臨,還伴有強烈的生理感覺,比如出汗、心悸、胸疼、顫抖、呼吸困難、眩暈和嘔吐,包括擔心失控、「發瘋」或者垂死感。
  分離焦慮症。害怕離開家或者父母,這種情況對於很小的孩子是正常的,但是大一些的孩子老是這樣的話,就可能患有分離焦慮症。這種障礙自發發生或在重壓下發生,比如家庭成員的死亡,社交恐懼症或恐慌症發作也會導致分離焦慮症的發生。發生分離焦慮症的兒童在自己家裡他們也可能會整天粘著父母,甚至在晚上也想爬到父母的床上去。
  創傷後壓力症。這種疾病是由於經歷或目擊日常生活之外令人恐怖的事件而導致的,比如嚴重事故、自然災難等。這種疾病有三種症狀:一是在強迫行為中再現創傷事件的傾向和面對能使之回想起這種經歷的時間時發生焦慮。二是由於急切迴避與創傷相關的想法、感覺、人和地點,最終產生對自己的感覺麻木冷漠並疏遠他人。三是容易激發煩躁、暴怒、神經過敏、失眠和注意力不集中的不良表現等。
  摘自2005年第4期《健康顧問》雜誌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260&prev=261&next=259&l=f&fid=10





*******************************************************************************

如何教導孩子面對陌生人
平時表現的很活潑調皮的小孩,一見到陌生人就突然(閉塞)了起來,
完全變了一個樣子。類似這樣的經驗不只是您的孩子會如此,可能您也是這
樣長大的,最重要要以體諒、尊重的心,來幫助孩子走過這個階段。

*首先,要找出孩子怕生的原因,這樣才能對症下藥:
  
1‧每個孩子個性差異很大,生性內向害羞或膽小、缺乏安全感的孩子
    對環境的適應力顯得較弱,有時看到陌生人會放聲大哭,所以在未
    熟悉前,不要讓陌生人突然地接近孩子。
  
2‧現代家庭子女數少,無形中也減少與其他孩子的互動機會,因此製
    造機會為孩子擴展人際關係及社交亦非常重要。
  
3‧當孩子怕生時,父母應給予善導,使孩子有正確的觀念,但要避免
    強力的要求孩子。
  
4‧對孩子而言,陌生人是很可怕的,學習尊重孩子的感覺,在未和孩
    子建立友好關係前,不要任意讓別人抱孩子。
  
5‧如果你頻換保母,會令孩子無所適從,加深不安全感,選定保母是
    重要的。
  
6‧不論孩子表現如何,父母的態度十分重要,耐心地開導孩子,如果
    孩子表現不錯時給予適當的鼓勵,這對孩子的行為有正面的影響。
  
7‧如果孩子怕陌生人,父母不妨在客人上門前,先為孩子做心理建設
    ,免除恐懼的心理。
  
  以上做法您不妨試試,無論使用的方法如何尊重與體諒是最大的前提。


           ~本文摘自育兒經~
資料來源http://www.woby.com.tw/wobyboard_detail.asp?ID=461







******************************************************************************
Child Development 

採訪/陳韻如
諮詢/慈惠醫專幼保科專任講師邱庄利
100%自信心養成術
「自信滿滿的小孩,看起來陽光又健康,為何我的寶寶卻內向害羞,總是不夠大方呢?」本期帶你從心理發展的角度出發,一同認識寶寶自信心發展,及如何透過訓練和活動的帶領,讓寶寶變得更有自信。充滿信心的孩子,在同儕的相處、課業的學習、心靈成長上,都會有很不錯的表現,但自信心的建立也不可操之過急,家長可得一步步循序漸進,培養有自信的孩子。
Topic 1 各時期心理發展過程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每個時期心理發展不同,並且有一些學術上的文獻研究,而其中兩個目前較為常被引用的理論觀點,分別是「Erikson社會心理發展的八個階段」和「Freud的五大性心理發展期」。透過這兩個理論觀點的敘述,可以了解生理是如何影響心理,而影響的程度和發展結果又有何不同。
了解孩子大致的心理與生理發展情形,有助於父母在對的時間給予孩子最適當的輔助,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Erikson社會心理發展的八個階段
階段
(大約年齡)
社會心理危機重要的人際關係焦點社會心理形式有利的發展結果
出生到1歲信任或懷疑母親或母親的替代者獲得、回報驅力和希望
2
自動自發或
害羞和懷疑
父母放手、抓握自制和意志力
3歲到5歲
積極性或
罪惡感
家庭認真、敷衍方向和目的
6歲到青春期勤勉或自卑鄰居、學校競爭、合作方法和能力
青年期自我認同或自我否認,認同的擴大同儕團體和圈外;領導的模仿對象肯定或否定自我;享受自我奉獻和忠貞
成年期前期親密、團結或孤立友誼、性、競爭、合作等的夥伴失去自我和從別人中發現自我親合和愛
成年期中期有創作能力或自憐分工和享受家庭溫暖創建、照顧生產和照顧
成年期後期統合或失望人類氣味相投者
享受成功、
面對失敗
自制和智慧
(取引自桂冠圖書公司《心理學》)
Freud的五大性心理發展期
精神分析之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以「性」的概念為軸心論點,發表人格發展理論。他認為,人的性發展對幼童及青少年時期有著相當大的影響,故將兒童及青少年時期分為五個性心理發展期,分別是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以及兩性期。
‧0到1歲:「口腔期」
人主要靠著吸吮、咀嚼、吞嚥等動作來獲得原始慾力的滿足。從精神分析的觀點認為,若在此時期受到限制,易造成日後在行為上出現咬指甲、貪吃、酗酒等行為,性格上易潔癖、悲觀,為口腔性格的特徵。
‧1到3歲:「肛門期」
幼兒主要靠排泄的刺激感來獲得滿足。成功度過肛門期,可提供人格自主和獨立性的基礎。如果在此時期衛生習慣的訓練受到太過嚴苛的管制,在成人時就會出現所謂的肛門性格,表現冷酷、頑固、暴怒、寡斷等行為特徵。
‧3到6歲:「性器期」
幼兒靠觸碰性器官來滿足原始慾力的需求,所以該階段的幼兒喜歡觸摸自己的性器官。此時期開始能辨識男女性別,以父母中的異性者當成性愛對象,進而發展岀戀父或戀母情結。
‧7歲到青春期:「潛伏期」
情感上漸漸疏離自己和父母,興趣擴大至週遭事物,從事男女分離或同性的團體活動。
‧青春期:「兩性期」
性器官成熟,心理和生理上的發展呈現顯著的兩性差異,性需求轉向年齡相近的異性,開始有兩性生活的理想和走入婚姻的想法,以及對組成家庭的意識,性心理的發展至此已臻成熟。
(取引自高醫醫訊月刊第二十七卷第六期)
Topic 2自信心養成教育
影響因素
慈惠醫專幼保科專任講師邱庄利表示,影響孩子自信心建立的因素,與其最親密的人密切相關。父母親日常言語上的措辭,對待孩子行為的賞罰方式等皆是影響的關鍵。而環境的養成,教育的過程,親友的對待,或是師長的教導,也都會影響孩子在自信心發展上的不同。
啟蒙方式
邱庄利認為,影響自信心發展的因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還是主要照顧者,因為與他每日親近,影響力不容小覷。
邱庄利針對幾個可以幫助寶寶從小學習發展自信心的方式,提供給苦惱的爸比媽咪們做個參考:
‧合理的期待
一般家長對孩子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在高競爭且少子化的社會,對孩子的要求越來越高。當孩子無法達成父母的期許時,通常都會換來「你太令我失望了」、「為什麼×××做得到,你就不可以」此類失望的口氣。
其實,孩子的發展本來就具差異性,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家長切勿用比較和責罵的方式指責孩子。這樣的方式,會讓他們以為自己不如人,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自信心就會越來越低落。
家長的期待要合適合理,不要操之過急,或執著於孩子是五育兼具的佼佼者。當孩子漸漸在進步的時候,別忘了適時給予鼓勵和肯定,讓孩子漸漸從外在的肯定中,發掘並奠定信心。
‧加強生活自理訓練
現代孩子生的少,所以每個都是寶,現在的父母反而成了「孝子」,亦即「孝順孩子」,把孩子的生活起居照顧的無微不至。邱庄利提醒,這種全方位照顧型的父母,易教養出薄弱自信心的孩子。建議父母在適當的時機學習放手,讓孩子自己試著完成基本的生活機能。
尤其,每完成一件事,對孩子來說即為一種成就感。若能從自理自己的生活開始,培養常規行為,即可建立自信心。設想孩子的處境︰大家都會綁鞋帶、拿湯匙吃飯,自己卻還要媽咪綁好或餵食,在同儕之間,似乎就失去了被尊重和認同的意義。
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和從中做學的機會,在達成某些任務後,對自己的肯定會轉變成自信心,想法上也會更堅定執行下一個任務的機會。
‧鼓勵孩子當小幫手
在適當的時機,給孩子一些幫助別人的機會。例如︰自己的玩具請他幫忙收拾,提太多東西時可以分一點請他幫忙拿……諸如此類的小忙,當他完成了幫忙的事務,父母要加以肯定,讓他知道這樣的舉動是會被讚許的,之後就會更加樂意幫忙。
適當的讚美,可以加強自信心的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家長不可用賄賂的方式誘導孩子幫忙,這會適得其反,若此孩子會認為只要幫忙他人,對方就應該有所回饋,在心態上易造成偏頗,人際關係也易遭受挫折。
‧從小灌輸「等待」和「輪流」的觀念
坊間流傳一個先吃糖、慢吃糖的故事,其寓意為,晚拿的小孩有較多糖吃,不願意等待的小孩可以馬上滿足但得到較少的糖。「等待」的觀念,透過此行為有助孩子的發展活動,像是從小就可以教導孩子,長大後在同儕間的友誼會更堅定,更易獲得認同。
舉例來說,在遊戲場上,孩子想要的玩具正被另一個孩子使用,這時可告知他「先來後到」的規則,應用等待來獲得玩耍的機會,且禁止用強奪的方式。孩子若能有「等待」的觀念,比較容易在同儕和親友間得到尊重,進而擁有良好的關係。而與人和平相處,信心就會臻為完整。
反過來說,若在遊戲中,孩子先拿到了玩具,就可適時提醒他「換人玩一玩」。讓他了解玩具不是先拿先贏,尤其在公開的場合裡,不應有佔為己有的心態。雖然我們先拿到了,但也有人等著玩,不可以自私的佔用。「輪流」的態度,讓孩子學習無私,懂得關懷他人的需求。此行為會讓人際關係更為和諧,並得到他人的讚賞,而在被讚賞的同時,自我肯定感油然而生,孩子自信心亦會增加。
★自信心小遊戲
掩面找人:(適用於小小孩)
方法
玩法是先以不透光布的頭巾蓋住眼睛,然後請孩子開始數數,等數到約定的數字才可拿掉頭巾。而其他人要在數數的時間內躲藏起來,等孩子數完便開始找人。
目的
此遊戲的目的是培養孩子在掩面的過程中,信任他人不會危及他的安全,建立互信的關係。另外,孩子在尋找人的過程中,每找到一個人就會增加一些成就感,心情感到愉悅。
角色扮演:(適用大孩子)
方法
例如辦家家酒之類的活動,學習扮演不同角色。
目的
遊戲中,孩子可以從扮演的角色中,得到不同經驗,學習每個角色面臨的心境和感受。從遊戲中領會與他人相處時,應該懂得去體諒和關心。一位懂得去體貼他人的孩子,一定讓人疼愛和肯定,進而加深孩子的自信心養成。
Topic 3 自信v.s.自大的區別
自信心的培養需要家長們的陪伴和幫忙,多給孩子肯定和鼓勵,在成長的過成中奠定基礎。過猶不及都是不好的現象,倘若過度縱容孩子的行為,和吹捧某些能力,就會造成孩子「自大」的表現。例如因太過於自信而感覺自己無能人敵、驕傲不已,不懂得虛心接受別人的想法建議,以為自己不會出錯等,這些行為都會導致人格偏差,或在將來學習上發生問題。
因此,家長在培養孩子自信心建立的同時,不可以忘記要適時的給予規範,甚至在與同儕應對中,都得審慎言詞和態度,做一個好榜樣!
邱庄利
現職:慈惠醫專幼保科專任講師
學歷:肯特州立大學課程設計與管理博士生
經歷:慈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講師、屏東縣公私立托兒所輔導委員、內湖社區大學親子教育講師、 恕德家商幼保科專任教師
《育兒生活》‧

2008
/10月號

(資料來源:育兒生活 提供)

http://www.babyhome.com.tw/info/c2.php?catid=4&subid=1&cid=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