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7日 星期五

如何與子女溝通

保有一顆赤子之心,親子之間不「溝」自「通」
孩子雖然出自於父母,與父母共同生活在一個家庭裡,但是由於人生經驗的不同,認知上的差異,所以看待事情的角度也有所差別,再加上彼此期望的差距,因而導致思想、觀念、行為、態度上的不一致。就因為親子間有許多的不一致,所以必須隨時做好溝通的工作,才能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提供孩子良好成長發展空間。


如何才能與子女做有效的溝通,以下幾點可供參考:


一、 保持平等的立場:親子站在平 等的地位,才能達到雙向互動的 溝通,否則溝通容易流於權威式 的命令和訓話式的教誨,難收溝 通的效果。

二、 接納子女的全部:孩子有好的 一面,也有表現不好的一面,接 納孩子的全部,溝通才有交集, 才能產生共識。如果只一味的排 斥孩子的不良行為,不去深入了 解其行為的動機,將會失去導正 的良機。

三、 尊重子女,誠實不欺:千萬不 可用不當的言詞或行為傷害孩子 ,凡是承諾過的事情一定要兌現 ,否則容易養成陽奉陰違的態度 。




四、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當 孩子有了委屈或鬧情緒時,可能 表達能力的不足甚或不願意表達 ,父母有必要做適當的鼓勵和引 導,讓他把內心的感受說出來, 以紓解心中抑鬱的情緒。

五、 耐心的傾聽:當孩子願意傾訴 的時候,我們必須放下所有的工 作,耐心的傾聽,以了解他們的 心聲,宣洩他們的情緒。

六、 適時的鼓勵與讚美:讚美要說 出口,不然對方感受不到。父母 給予的鼓勵和讚美越多,子女將 來的成就會越高,尤其是曾經遭 受過失敗、挫折的孩子,更需要安慰、鼓勵與讚美,使他能從挫敗 中勇敢的站起來一一再出發。

七、 做好平時的溝通:俗云:「預 防勝於治療」,平時勤於打掃水 溝,即使大雨來了也照樣暢通無 阻;同樣的道理,親子間如果平 時保持良好的溝通,就可避免不 必要的親子衝突。

八、 選擇愉快的時空和氣氛:在愉 快的時空下與和諧的氣氛中進行 溝通,能促進彼此的了解和互相 的接納,可收事半功倍的溝通效 果。

九、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平時父 母要找些時間陪伴孩子聊天、散 步、做功課...等,分享生活 經驗,如此,親子關係自然親密 ,無所不談,溝通自然順暢。

十、 保有一顆赤子之心:父母要能 夠站在孩子的立場去了解他的想 法,懷著一顆童心就能拉近彼此 的距離,不「溝」自「通」。

現代家庭親子間的「溝通」障礙時有所聞,不僅破壞家庭和諧,更深深的影響孩子正常的人格發展。因此,為人父母者,必須學習一套有效的溝通技巧,並建立正確的溝通觀念和態度,應用於周遭的同事、親友和家庭。在與子女進行溝通的同時,要讓他們在溝通的過程中學習正確的溝通技巧、觀念和態度,以備未來生活之所需。




*********************************************************************************
教養子女應有的態度
家庭是兒童學習社會化的最早處所,也是初期教育養成的地方,在個人的教育過程中,家庭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關鍵的角色。兒童最先接觸和學習的對象是父母,父母的教養方式與態度,對孩子的身心發展,人格培養有著絕對的影響。我們常說:「教養孩子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藝術」,因此,我們想要扮演一位成功的父母,除了從書刊、報章、雜誌上不斷的吸收教養子女的原理原則之外,更必須從實際生活的體驗中獲得一些經驗,並且隨時審視、檢討、修正、調整,使理論與實際緊密配合,建立正確的教養方式與態度,有效的幫助孩子成長。


父母教養子女的方式大致可分為四類:

一、 傳統權威式:
在傳統的家庭裡,父母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管教孩子較嚴格,但是嚴中有愛。這種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比較乖巧、柔順、有禮貌,可是也比較拘束,缺乏思考、批判、創造的能力。如果過於嚴厲,甚至會使孩子產生恐懼、退縮、膽怯、消極、悲觀、神經質等不良的心理影響。尤其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容易產生叛逆行為,造成嚴重的親子衝突。


二、 放任縱容式:
縱容往往變成溺愛,使孩子無法明辨是非道理,無所適從。放任的結果,養成孩子依賴、任性、囂張的習性。放任縱容式的教養方式,凡事「有求必應」,很容易塑造出「自我中心」、「為所欲為」的孩子。大多數的問題青少年都出自於這種教養方式的家庭,值得我們警惕。


三、 不一致性:
教養態度的不一致有三種情況。首先是祖父母和父母兩代間的不一致;其次是父母親間的不一致;第三種是父母本身前後矛盾或寬嚴不一。前兩者可能是父母嚴格,祖父母溺愛,父母處罰孩子時,祖父母當靠山;不然就是父親過嚴,母親縱容,孩子做錯事情有母親背後撐腰。凡此,都容易養成孩子虛偽、欺騙、陽奉陰違的個性。前後矛盾的態度更易造成孩子無所適從和適應上的困擾,甚至猜忌、缺乏安全感、不信任別人並且有攻擊傾向。


四、 民主自由式:
民主是互相尊重的,父母雖有其權威,但也應該尊重孩子的意見,注重「雙向的溝通」和彼此的接納。自由需要合理的限制,不是漫無節制的自由。在自由的氣氛中,容易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判斷和創造的能力。因此,在這種教養方式長大的孩子,比較擁有幸福感、自信心,能自我悅納、情緒穩定、獨立自主、人際關係良好、社會適應力佳,富有愛心和社會正義感。


教養子女的基本原則和態度


一、 充分的愛心和關懷
「愛」是孩子人格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原動力,但是不可溺愛,否則會養成「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放任態度。

二、 適度的要求和約束
教養孩子就像是放風箏,給予自由發展的空間,但是也要有適度拉力,才不會失控或不知去向。如果能從「他律」發展成「自律」,那麼不但父母輕鬆,孩子也快活。

三、 公平對待不偏袒
大部分的父母不只養育一個孩子,對待子女稍有不公,他們馬上就會察覺出來,孩子對父母關愛的感受是相當敏感的,如果父母有所偏袒或忽略,往往會造成兄弟姊妹之間相互妒忌、爭寵、衝突,不僅對父母不信任,甚至影響手足之情。

四、 了解孩子的能力和性向,因勢利導
孩子的能力和性向有個別差異,人格特質和興趣也有所不同,我們不能要求每位孩子的學業都名列前茅,更不能期望每位孩子都當醫生,只要順著他們的能力、個性、性向和興趣,做適當的引導,都會有所成就的,即所謂的「行行出狀元」。

五、 營造民主開放的家庭氣氛
在民主開放的家庭氣氛中長大的孩子,親子溝通容易,人格發展正常,人際關係良好,自我觀念清晰,比較有自信心、責任感,能夠自尊尊人,和別人建立友誼,是前述四種教養方式中最合宜的一種。

六、 暗示而不姑息
孩子做錯事情,不要苛責,也不要姑息。苛責使孩子失去自我反省的機會,姑息會讓孩子一錯再錯。因此,父母親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只做適當的暗示和引導,就可以讓孩子用心體會、自我思考、獨立判斷,然後自我調整,改過向善。

七、 以身作則
身教重於言教,有些父母言行不一致,要孩子遵守交通規則,自己卻載著孩子闖紅燈,甚至有當父親的責備孩子說:「真不要臉,為什麼偷同學的鉛筆?爸爸從公司裡拿那麼多鉛筆回來給你,難道還不夠你用!」如此身教,怎能教孩子不去侵佔別人的財物呢?因此,要孩子勤勞,大人就不能偷懶;要孩子將來成為正人君子,父母就不能做偷雞摸狗的行為。

八、 態度與方式協調一致
夫妻或兩代之間(父母或祖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態度要一致,否則寬嚴不一、前後矛盾,將使孩子無所適從。如果大人的意見不同,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執,應該在私下溝通、協調取得共識,才能有效的幫助孩子成長。

九、 善用獎懲原理
好的行為表現應該受到獎勵或讚許,不良的行為應受到懲罰或制止。體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關係,就能培養孩子明辨是非、判斷善惡的能力,並且建立正確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

十、 設身處地
孩子有了委屈,做父母的應該站在孩子的立場去傾聽他的感受,接納他的情緒,例如:孩子跟媽媽說:「我不想去上學。」母親說:「為什麼?」「同學都叫我『瘦皮猴』,所以我不想去。」媽媽卻回答:「這有什麼關係,取綽號又不會死。」這就是沒站在孩子的立場看問題,回想我們小時候,不也是很在意別人給你取了不雅的綽號嗎?所以做父母的應該設身處地的接納孩子的陳述,然後表示難過的說:「他們怎麼可以這樣呢?」另外,不要以大人的眼光來衡量孩子的能力,要求孩子和大人有同樣的表現,否則,將帶給孩子嚴重的挫折感。


《三字經》:「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可見養育孩子必須給予教育,教育孩子必須有一套可行的方法和一定程度的標準。然而,截至目前為止,並沒有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教養模式」,因為每個家庭狀況不同,家長和子女的人格特質、知識水準、生活經驗也各有差異,怎樣的教養才是合宜,要拿捏得準,實在頗具難度。但是只要秉持著「教」必須是愛的教育;「養」必須是負責任的養育,也就八九不離十了,可說「雖不中,亦不遠矣!」若要進一步達到「藝術」的境界,則有賴為人父母者不斷的從經驗中用心探討,從生活上細心琢磨,才能夠找到親子契合的平衡點。





************************************************************************
做個民主的現代父母
四十年前的台灣社會,一對父母養七、八個小孩是平常事;雖然物質貧乏,但是很少聽說有什麼親子問題的發生。反觀物質豐饒的現代家庭,子女又少,但是大嘆「父母難為」的大有人在。 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台灣近幾年來社會不斷的變遷,導致家庭結構的變化,家庭的權力中心已由長者的手中,平均分配到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現在年輕一代的父母,小時候爭不到權利,好不容易長大成人並為人父母,卻連小孩都來爭權利。


年輕一代的父母,可說是處於家庭權力重分配的過渡時期。如果我們仍然迷戀舊社會的權力意識而無法跳脫的話,就會感到自己過去很委屈,現在更無力,因而整天陷於苦惱中。


因此,我們必須調整自己的心態:
一、 體認時代的變遷,才不至於陷入「親權至上」的迷失。
二、 建立終生學習的觀念,才能與孩子同步成長、和諧相處。
三、 尊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才能避免不當干涉所造成的衝突。
四、 孩子雖然出自於父母,但不是父母的私人財產,他是社會的公產。如此,才不會妄想控制孩子。
五、 與孩子建立朋友的關係,才能與子女無所不談,分享彼此的喜悅和憂愁。
六、 給予應有的關愛,但不期待孩子的回報,才能免除期待差距的負擔。
七、 以溝通代替命令,才能增進親子關係和互相了解。
八、 以討論代替處罰,才能避免互相傷害。
九、 以身教代替言教,才能避免喋喋不休,並能獲得有效的示範作用。
十、 接納孩子好的一面,也要接納不好的另一面;因為孩子也有調皮、搗蛋、疏忽、不專心等不良的天性。


「威權時代」已然過去,社會已演進到「民主時代」。民主時代所講究的是人人平等,小孩的地位已和大人平起平坐了。因此,我們只有順著社會變遷的腳步走,才能建立兩代間的親密關係;也唯有如此,才能培育出符合時代潮流的下一代。

*********************************************************************

常懷感恩的心
「受恩容易知恩難,知恩容易報恩難。」我們每天承受來自各方的恩澤何其多,然而能知恩、感恩的又有幾人?

人生在世,接受上天的庇護、大地的承載、大自然的給養、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導、國家社會的保護,才能長大成人、立足社會。如果沒有上天(大氣層)的庇護,我們將被炙熱的陽光殺死;沒有大地的承載,我們將無處立足;沒有大自然的給養,我們將會餓死,甚至窒息而死;沒有父母的養育,我們將無法得到良好的人格發展;沒有師長的教導,我們的知識不能增長;沒有國家的保護,我們的生命財產就得不到保障。因此,我們能不時常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嗎?

  俗話說:「瓜有藤,樹有根,最是難忘父母恩。」父母生我、養我、育我、護我....。茹苦含辛、無怨無悔,這麼大的恩惠我們拿什麼來報答呢?所以遊子吟詞:「...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既然報答不完,更應常懷感恩心。

  平時我們過慣了衣食無缺的日子,往往忽略了別人的努力和付出,任為生命中的一切都是那麼的理所當然,因而忘了感恩。殊不知,世界上除了父母之外,還有許多有恩於我們的人。例如:農人耕種供我們糧食、工人造屋讓我們居住、商人賣布給我們衣穿、司機開車使我們便利,甚至當我們問路時,那素昧平生的路人,也不厭其煩的指引我們,甚或熱心的陪我們走一程...等等。因為社會上有這麼多人不斷的努力和付出,才能使我們生活方便、順暢、幸福、滿足。試問,我們能不感恩嗎?
  
古代的人有一個習慣,就是行人過橋後,還要回轉身體向橋身作個揖、行個禮,一方面慶幸自己安全渡河;另一方面也感念前人造橋的美德和感謝這座橋對行人的貢獻。所以當我們擁有的時候,就應該感恩,感謝成就我們擁有的眾人。不要停電了,才覺得電的可貴,停水了才知道水的珍貴,父母不在了,才來悔嘆:「子欲養而親不在」則為時已晚,報憾終生。

  一般說來,常懷感恩之心的人,比較容易得到幸福。因為知道感恩才能想到匱乏與不便的困境,因而對人、對事、對物會格外的珍惜,也樂於付出,更容易知足;能知足、願付出,就能常樂,常樂之人即是幸福之人。



資料來源http://s2.hwces.tnc.edu.tw/~principal/ss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