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2日 星期六

管教糾正及預防方法

布麗特.科林斯、潔琪.林德歐森◎著 林燕


根據報告指出,50%的爸媽會打小孩,我自己小時候也被打過,儘管我現在已經是個盡責的大人,雖然並不恨我的父母,但我不會打小孩,也建議你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打小孩,我不相信這會有效果。「打」並不能教會孩子任何有意義的事,反倒加深孩子的恐懼、助長暴力,使他們拒絕溝通。

孩子鬧脾氣的對應方法
如果你對於我們大腦的發育過程有所研究,就會對小孩鬧脾氣的原因略知一二。研究顯示,小孩在三歲之前,他的腦部發育並不包括符號推理能力以及理解力(亦即以多種方式思考某件事,然後理解世界如何運作的能力),也就是說,當你要求孩子做某件特定的事,如果他要完成這件事所需的大腦功能尚未發展好,那麼你等於是在惹他發脾氣。「大腦規則」(Brain Rules)一書的作者約翰‧梅迪納(John Medina)說道:「在我們2歲之前,我們人類似乎不覺得自己和猩猩有太大的差別。」

當你了解孩子的大腦功能之後,就可以憑此規則去調整你對他的期望,此外我們也會協助你處理幼兒的火山爆發。在孩子的脾氣有可能即將要爆發,而且這一段鬧脾氣的過程沒有任何人可以倖免,家長首先要注意的就是不要讓這隻小惡魔傷到任何人或自己,比方不要讓他用頭撞磁磚地板,或是躺在車來車往的街道上,在這當下,好好保護他的安全。

「我現在就要!」這是任何時候都可能發生的,也是最常見的鬧脾氣型態,可能是為了一樣玩具、一樣食物,或是他的哥哥姐姐擁有的某樣東西,他想要就非得立刻到手,否則就
當場發飆;如果這時馬上給他想要的東西,這是最糟糕的處理方式;你可以先告訴他,可以得到這樣東西,但是得先冷靜下來才行,等這陣暴風過後,再把他渴望得到的東西給他,千萬不要屈服於一個正在鬧脾氣的孩子,這等於是在獎勵他的負面行為

「我不要︙︙」:我不要穿那件襯衫,我不要吃那東西,我不要離開沙地!你的孩子之所以如此鬧彆扭,是為了要表達他的獨立性,想要用不討人喜歡的吵鬧方式來發洩那股流竄全身的情緒,就像前一種型態的鬧脾氣一樣,你應該等他脾氣過了之後再讓他選擇,或者再次警告他馬上離開沙地,不管是不是在鬧脾氣。

「我不知道我要什麼。」:好吧,必須承認大家都有過這樣的階段:對什麼事都提不起勁,思緒混沌不明,但一股無名火說來就來,說走就走,從來不需要解釋。這時有可能是孩子肚子餓了、累了或生氣了,也可能是感官系統受到過度刺激,或者是快要感冒了等,任何原因都有可能,如果我們能夠了解其中原因,很好!可是有些時候,只要能諒解孩子已經盡力在了解自己此刻的感覺,也就足夠了;等他脾氣過後,再看看是不是能給你的孩子來個機會教育,即使孩子在你20年不見的高中同學聚餐時,當眾坐在地上哭鬧,你也絕對不要因此而對他心生怨懟,就讓它過去吧!我們每個人都做過這樣的事。

管教方法
當孩子有錯誤行為時,你的血液很可能會沸騰,心跳也會一下子跳得很快,身為父母,有必要學習先退一步,讓自己冷靜下來之後,再管教孩子。拿我個人來說,如果我的情緒實在太激動了,沒辦法對孩子施以安全又有效的管教的話,我會先把自己「隔離」,然後請我先生來處理;要是沒有人可以幫我解除這樣緊繃的情緒的話,我會對兒子說:「給媽咪一分鐘的時間。」並確定當我在做深呼吸時,他很安全的待在房裡或遊戲床裡。畢竟我們是人,總會有情緒爆發、生氣、感到挫敗的時候,如何平穩的處理自己情緒的方式,也等於是給孩子一個範例。

根據報告指出,50%的爸媽會打小孩,我自己小時候也被打過,儘管我現在已經是個盡責的大人,雖然並不恨我的父母,但我不會打小孩,也建議你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打小孩,我不相信這會有效果。「打」並不能教會孩子任何有意義的事,反倒加深孩子的恐懼、助長暴力,使他們拒絕溝通。爸媽常常在打過孩子之後覺得愧疚,所以用物質來補償孩子,想讓自己心裡好過一點,這樣只會讓孩子學會操弄父母的罪惡感。基本上,打小孩並沒有任何正面的意義。

孩子的行為就像一面鏡子
為人父母在管教孩子時要注意的一件事(不管你是用什麼方法管教),就是不要因為他做了爸媽做過的事而管教他,孩子都是從我們的行為舉止中學習,他們會模仿我們說的話、日常的行為、說話的調調,也會學我們說一些詞彙和方言。前面說過孩子有時候會反射我們的一舉一動,他們的感官系統和情緒也會配合我們:如果你一直指著狗狗罵,那麼有一天很可能也會聽到你的孩子在罵狗狗;如果你總是對小孩說負面的話,我保證他也會用負面的話頂嘴,這就是人性,也是我們大人教出來的。在管教小孩之前,你應該先檢視自己的行為是不是有需要修正之處。

有上過托兒所、參加過公園的遊戲約會或家裡有哥哥姐姐的孩子,一定會學到很多負面行為和詞彙,而且會試用在你身上,看看你會有什麼反應。當孩子說出一些語意不通的話時,有時候可能會讓你吃驚,有時候又會覺得有趣,但不論如何,我們再次強調,你要記得利用這些機會教你的孩子,什麼行為可以被別人接受,什麼行為不能被別人接受。

隔離處罰
許多家長發現,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隔離處罰是有效的。如果你想看看關於如何慈藹卻堅決的執行隔離處罰,建議你觀賞由喬‧佛洛斯特(Jo Frost)主演,美國廣播公司的實境節目「超級保母」(Super Nanny),劇中孩子們對於她那種權威的反應,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她從不會用凶狠或殘酷的方式對待孩子們,但是卻總是堅持到底,絕不動搖。

我最近參加了一個關於行為的會議,會中許多專家都認為爸媽應該增加和孩子一對一的時間,並且給他很多很多正面的讚美,如此一來,當他做了「不太好」的事情(例如:扔玩具、打人、咬人、吐口水,或躺在地上耍賴)時,你不需要太刻意強調這個負面行為,只需說:「這個行為不太好哦!」然後把他抱起來放到隔離處罰的椅子上或特定的地方。研究報告指出,你讓孩子做隔離處罰的時間應該等於他的年齡,例如:他現在2歲,那麼就處罰他2分鐘,結束處罰時,讓他選擇要把剛才亂丟的玩具收好,還是要向剛才被他打的人道歉。

愛心和道理
對於那些來找我諮詢的家庭,我會建議他們採用一種叫做「用愛心和道理教養小孩」的方式,這是由吉姆‧菲依(Jim Fay,網址為:www.loveandlogic.com)和他兒子查爾斯之間的教養方式,以及許多訓練有素的講師巡迴美國各地向家長們發表關於如何以愛心和道理教養小孩的主題;其中我最喜歡用在25歲幼兒身上的一招就是:「巴莫、馬克,很抱歉你們現在不能吃棒棒糖,要先吃晚餐才行。沒錯!我了解你們現在很難過,如果想哭就哭吧,但是我們吃晚飯前不可以吃糖糖。」在說這番話時,你的語氣要鎮定,千萬不要因為孩子突如其來的大鬧一場而生氣或沮喪。

再舉個例子:你的2歲大孩子把浴室洗手檯底下的東西一個個拿出來,弄得地上到處都是,這時你冷靜的走近你的女兒,對她說:「凱莉,你不可以把媽咪櫃子裡的東西拿出來哦!」然後你把她抱起來,帶到另一個房間,給他另一種娛樂活動,她可能會在地上耍賴,也可能會試圖跑回浴室,或只是坐在那兒大聲尖叫,當下你的血液沸騰了,因為上了一天班回到家,煮晚飯、打掃屋子、洗衣服等等一堆家事下已經筋疲力竭,但此刻你必須先停下來,深深的吸五口氣,絕不能讓孩子知道他贏了,要記住,你是父母、是老大,你家的小鬼必須遵守家裡的規矩。

教養孩子的方法很多,我們並不是要告訴你哪一種是對的,哪一種是錯的,但從看過的許多親子互動及對孩子有教養或沒教養的案例中,我發現有件事是讓每個人都心情沮喪的,那就是在家長或保母大聲對孩子吼叫的時候;我也知道,要你在一肚子氣時忍住不發作是很難的,但我鼓勵你發現自己心裡最底層的自我,先放鬆心情,了解一個事實:在整個事情的發展過程中,強尼為了想要一支棒棒糖而鬧脾氣這件事沒什麼大不了,更不會是世界末日;如果你真的很想吼出來,可以在自己房裡把門上鎖之後再做,不要在孩子面前大吼大叫,當孩子已經被你的吼叫搞得情
緒低落時,你再怎麼跟他講道理也沒用。應用行為分析:以正面強化方式

幫助孩子
應用行為分析(Applied Behavioral Analysis, 簡稱ABA)被廣泛利用於自閉兒的治療上。在成為職能治療師之前我曾是一位有經驗的ABA治療師,認為這個方法的某些基本要素對於典型發展兒童和特殊需求兒童都是有效的,大多數的孩子在某些時期都會有行為上的問題,而ABA模式支持以正面的強化方式幫助孩子學習新的技巧或工作。

當你要教小孩一樣新的技巧時,有時候他願意學習只是因為本能使然,如果加上你給他的一些口頭讚美,他就會想要博得你的歡心,但對於某些孩子來說,情況就不是這樣了;許多時候,你必須一而再、再而三的做同樣一件事給孩子看,甚至可能要動手幫他,他才能完成一件事;就拿堆積木來說,也許你的孩子現在已經2歲,但是他連兩塊積木都沒辦法疊好,你可以先做給他看,然後在一旁幫他,當他完成時(你幫他一起完成也沒關係),可以稱讚他、拍拍手,還有獎勵他,如果他把積木弄倒了,也不要處罰他,只要幫助他再來一遍就好,最後你會發現,孩子對某些事是有天分的,有些事對他來說則是比較困難,這是正常的,所以如果你發現孩子有幾樣事情做不來,而一起參加「媽咪與我」教室的另一個孩子卻做得很好時,大可不必擔心。

糾正、糾正,再糾正看著布麗特和我兒子的相處狀況,我學到了糾正他的好方式,坦白說,她讓我不自覺中把父母的角色扮演得更好。剛開始發現她不像我總是把「不行,不可以那樣。」掛在嘴邊時,我覺得很新鮮。如果我兒子做了讓她不認同的事,她會直接指正他的行為,比方說我兒子把雙手貼在褲子上,她會說:「來,我們把手放在桌子上。」現在你知道了吧?她不認同我兒子把手貼在褲子上,但也不對他吼叫,或對他說:「不行!」她只是糾正他,我兒子藉此了解什麼樣的事是可以被接受的,而且他也沒有受到責罵,因此我也不會覺得難過。這個改變是令人開心的。

我也學到了一點:應該要常常直接糾正孩子。你會發現雖然每天要不斷的糾正他,但是在你們之間的風暴和權力鬥爭情況卻越來越少,他也不會鬧脾氣了,而且我還發現,這個方法對先生們也有效!

預防重於治療
目前最重要的事,是為你的孩子在發展上和感官上成功的打好基礎,如果在家時不想一直管教小孩,那麼就要先把家裡變成一個安全無虞的處所,比方不要讓孩子有機會拿媽咪收集的熊熊布偶玩,也不要把餅乾放在桌上,然後對孩子說那不能吃,更不要讓他餓著肚子去公園玩,同時又期待他不要鬧脾氣;很多時候,孩子對你的某些反應或狀況都是可以避免的,如果發生剛剛那些狀況,是你的責任,下次你就應該多做些準備。

拿我來說,常常學習新的教養方式,好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媽媽,而且也學到了「三思而後行」,我經常和一些同樣為人父母的朋友交換資訊,當我說帶著孩子出門辦事情,前後跑了十趟之後,晚上又去和我先生的老闆一家人聚餐,結果兒子居然當場鬧彆扭時,當下我的朋友告訴我,不應該期望一個孩子在這樣疲累的情況下不鬧脾氣,所以說有時候我的期望似乎也不是那麼實際。

也許你會說:「這就是人生啊!」說得沒錯,但是為了保持你自己和孩子的精神正常,為了你們的親子關係著想,為了讓你們的生活和睦一些,把管教小孩的時間用在其他必須的學習上吧!不要為了一塊餅乾就對小孩大吼大叫,這樣並不能讓孩子從中學習到任何事情,也不會使他成為一個發展健全的成人。
資料來源http://www.babyhome.com.tw/info/c2.php?catid=4&subid=1&cid=7321






******************************************************************************
二選一:聽我的或者還是聽我的 

布麗特.科林斯、潔琪.林德歐森◎著 林燕



你應該已經聽過太多人跟你說過太多同樣的話,但是我們還是要說:「當你對孩子說『不』的時候,一定要當真。」「不」的意思並不是「也許」,也不是只要你哭鬧45分鐘,我就會投降;「不」這個字應該是堅決如鐵的。

如果你非屈服不可,那麼應該加上一個附帶條件,例如:「如果你把房間收拾好的話,我會考慮。」或者:「如果你刷牙能刷2分鐘,沒有哭的話,我會跟爸爸談談,我們再一起做決定。」這對於教養小孩方面非常重要,可以遏止沒完沒了的爭執。

有一個可以讓你的孩子開開心心聽話的妙方,我稱它為「聽我的或者還是聽我的,二選一」。在你建立了「說一不二」的威信之後,就可以開始使用這個方法。要給孩子兩種選擇時,把你最想要的答案擺在第一個選項,第二個選項應該也是你不討厭的,例如:把兩件學校制服外套給讓孩子挑選,應該先確認兩件你都喜歡。

以下是一些情境式抉擇範例:
你們在一家玩具店裡,想要幫姪女選一份生日禮物,但這對你的孩子將是一大考驗,那麼你可以這麼做:

情境A:挑兩樣玩具讓你的孩子選,例如:兩隻填充動物或兩盒拼圖。你可以選價錢都在十塊美
金以下的玩具,然後讓孩子決定要買哪一個。如此一來他就會有參與感。

情境B:讓你的孩子選擇要得到什麼樣的獎賞。例如:不管他最後幫他的表妹選擇了什麼玩具,你都要對他說:「哇,你幫了大忙耶!要不要選一樣東西當獎品?還是要回家後多看一會兒電視呢?或者多玩一會兒電腦?你選一樣。」

建立的溝通規則重點
什麼是你為孩子建立的規則?1.「不行」就是「不行」;2.他有選擇的權利;3.如果他做了對的選擇,他會得到獎勵。

請選出兩種你和孩子都會樂於接受的選項,這個方法等於是在建立一種和平而成功的親子關係的基礎。雖然菠菜或花椰菜可能都不是你的孩子愛吃的蔬菜,但是二者選一至少讓他覺得自己可以決定要吃什麼,說不定選擇吃哪一種蔬菜是為了你給他的獎勵事項,例如:飯後他可以吃某種甜點,或者是跟家人一起玩。

如果總是不停的告訴他要怎麼做,只會招來怨懟還有無盡的爭吵,因為沒有選擇的餘地,不僅會讓孩子想要宣布獨立,而且會觸怒他的天性;此外,讓你的孩子現在開始做選擇,也是讓他明白人生本來就是一連串的抉擇,由於他本身將要以某種程度投入這個世界,更需要有自己思考
的能力。想想,在他展翅單飛之前,還有什麼禮物比這樣訓練決策技巧更優的呢?
這個遊戲的主要精神就是激勵你的孩子自己思考、做抉擇,我們不希望你每天
晚上都要為了吃什麼而和孩子爭辯不休。

再提醒你一次,應該先把選擇範圍縮小為兩個選項,再讓你的孩子選擇,如果他不願做選擇或是拗得很,你就取消他的選擇權,你可以對他說:「好吧,現在就由媽咪來選擇吃什麼!我們就吃雞塊跟玉米吧!」在對他說「不」的同時,也要堅持你的選擇。

改變心意時的規則
每個人都有想要改變心意的時候;平時你都不准梅麗莎玩半小時電腦,但今天你想打電話和那個最近剛訂婚的好朋友聊聊時,你改變主意,結果叫梅麗莎去玩電腦;這時你可以換個角度來處理:告訴梅麗莎,你重新考慮過這個問題,如果可以把床上的娃娃擺整齊的話,那麼她可以玩半小時的電腦。讓步會讓小孩相當興奮,

但是這種狀況不能太常發生,否則你所說的話就沒價值了。再提醒你一次,你的用意是制止小孩哭鬧和負面行為,所以如果你的規矩只是空談,孩子會認為他可以利用哭鬧、尖叫、拳打腳踢或是一些負面行為來讓你屈服,那就慘了!所以你可以隨時改變心意,但是一定要建立一個獎勵制
度來鼓勵孩子做「對」的事。
 資料來源http://www.babyhome.com.tw/info/c2.php?catid=4&subid=1&cid=7320






*******************************************************************************

父母的語氣影響寶寶一生

專家表示:成功的家教與父母的言語表達息息相關。     尤其是父母跟孩子說話的語氣,將對孩子的情商、智商、氣質、
      修養產生深刻的影響。   
信任的語氣   孩子特別希望得到成人特別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對孩子說話時要表現出充分的信任。如,孩子想學打羽毛球,你用信賴的語氣說:「星星,只要努力學,認真學,一定能學會打球的。」這無形中就給了孩子一份自信,並讓他明白,只有堅持才能獲得成功。假如用的是挖苦的語氣:「就你這樣三分鐘熱情還想打球啊?」就會給孩子的自尊心帶來傷害,令他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不自信。   
尊重的語氣   從兩三歲起,孩子的自我意識就開始萌芽,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自我意識會愈發強烈。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見,說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當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時,不要認為是他不聽你的話,跟你對著幹,而粗暴地反對他。如你要求孩子學英語,可他還想再跟小夥伴們玩一下,你不能發脾氣:「越大越不聽話了,不好好學習,看你長大了能幹什麼。」這樣做只會讓孩子更加厭惡學習。應該用尊重的語氣:「那你再玩一會兒,不過,玩完了,可一定要學英語。」孩子就樂於接受了。   
商量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語氣,讓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比如,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亂丟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可以這麼說:「星星,玩具亂丟,多不好的習慣啊,你跟媽媽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嗎?」千萬不要用命令的語氣:「你怎麼搞的,玩具亂丟,快點去收拾好!」否則,孩子聽你責備,心裡就會產生反感,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不開心的。   
讚賞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有優點,都有表現欲,發現孩子的優點並加以讚賞,會讓他更加樂於表現。孩子畫了一幅畫,也許畫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畫的熱情和認真勁兒就是最大的優點。當孩子把畫捧給你看時,不能輕描淡寫地應付幾句:「畫得一般,好好練。」這樣會讓孩子對畫畫失去熱情和信心。應該用讚賞的語氣肯定他的作品:「想不到我的寶寶畫得這麼好,繼續努力,一定會畫得更好。」孩子的表現欲得到了滿足,有了快樂的情緒體驗,對畫畫就會更有興趣。   
鼓勵的語氣   要孩子做到沒有過失,這是不可能的。當孩子做錯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評責備,而應幫助他在過失中總結教訓,積累經驗,鼓勵他再次獲得成功。如孩子第一次幫媽媽端飯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爛了。你不能責備他:「連個碗都端不穩,真笨。」這樣會打擊孩子嘗試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氣。應該用鼓勵的語氣:「星星不小心打爛了碗,沒關係,以後先用手指試試燙不燙再去端。」這樣,既教給實踐的方法,又給了孩子再次嘗試的信心。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ty12435/article?mid=560&prev=598&next=490&l=f&fid=6





***************************************************************************


拋開語言暴力 孩子聰明情緒穩

文╱洪蘭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想要孩子聰明伶俐,爸媽不要經常罵孩子、說刻薄的話,否則孩子不僅大腦整合變差,小腦也會異常,他的情緒、注意力和記憶能力都會受影響。
在火車上,一個媽媽不停的在罵她的小孩,好像是參加什麼比賽落選了,因為我一直聽到「連這個也不會,笨死了」、「你永遠成不了大器」、「你為什麼不能多像弟弟一點」。當賣便當的走過來時,孩子怯怯的問:「可不可以買便當?」母親大聲的說:「考那麼爛還敢吃便當?」孩子立刻低下頭去,不敢再多說,我看了很不忍心,其實語言暴力跟身體暴力一樣傷害孩子,甚至還更厲害,因為肉體的傷會癒合,心靈的傷會一直淌血。

語言暴力讓大腦整合變差

在實驗上,我們看到語言暴力會改變大腦神經的連接,影響大腦的發展和功能。哈佛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教授Martin Teicher比較了51名受虐兒和97名正常兒童的大腦,發現受虐兒連接兩個腦半球體顯著的小,他認為這影響了左、右腦的整合,使受虐兒的情緒會突然改變。

他也發現語言暴力的受虐兒的小腦蚓部(Cerebellar Vermis)不正常。小腦蚓部是維持情緒平衡的地方,它受到環境的影響比基因來的大,它的不正常會影響情緒的正常發展。

美國國家衛生院的研究發現,注意力缺失和過動兒的小腦蚓部都比正常人小,又發現受虐兒的自殺意念比正常人高4~5倍,他們現在還在做實驗,如果證實了兩者之間的關係,學校的體育課就不可以減少,因為運動可以壓抑杏仁核的活化,阻止負向情緒的出現。在自殺率這麼高的台灣,體育課更不可再挪去上數學、英文或理化,如果一個孩子死了,學再多的英數理都無用了。

受虐兒長大易得焦慮憂鬱症

波士頓的Mclean醫院在2000年時曾經作了一個研究,小時候受虐長大後易得焦慮症和憂鬱症。嬰兒雖然生下來就幾乎有他一生所需的神經元,但是大腦仍然不斷地透過跟外界環境的互動,一直持續發展到青春期和成人期。這個互動會影響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我們的神經連接在青春期會又再修剪一次,這是為什麼注意力缺失和過動現象在青春期之後常會改善一些。

不論這孩子的經驗是好的還是壞的,都會影響他大腦神經的連接。所以大人的一舉一動都要小心,不可隨便打罵孩子來出氣,或在管教上喜怒無常,使孩子無所適從。

虐待對大腦發展有4大不利

Mclean醫院的研究團隊發現虐待(還包括忽略、不理睬、排斥、不照顧)對大腦的發展會有4個重大的影響:
▓第一,邊緣系統的易激怒:邊緣系統是我們「情緒的大腦」,控制著我們最基本的情緒,他們發現受虐兒有著不正常的腦波,很像是顳葉癲癇病人的腦波。
▓第二,左腦會發育不良,甚至停止發展:有6個用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及腦波的研究都發現,受虐兒左腦發展不正常,他們的右腦有比正常人更活化,研究者認為左腦的異常跟受虐兒易有憂鬱症及記憶衰退有關。
▓第三,左、右腦的整合不良:因為連接左、右腦的胼胝體在男的受虐兒中,小了24%~42%,在女的受虐兒中,小了18%~30%,研究者認為這個原因,使得受虐兒的情緒和人格會突然改變。
▓第四,小腦蚓部不正常:小腦蚓部跟情緒,注意力和邊緣系統的調節有關,研究者在15名童年受到語言暴力但無身體暴力的成人腦中,看到小腦蚓部血流量有增加現象,他們認為受虐者用增加蚓部血流量來平息邊緣系統的易激怒性。

Mclean研究團隊用動物實驗來探討這些傷害發生的原因,他們發現忽略及創傷都會增加可體松的分泌,但減少甲狀分泌。這會影響大腦中海馬迴、杏仁核和藍斑上神經傳導物質受體數量,這些地方是調節大腦恐懼和焦慮的地方,因此他們認為受虐所引起的緊張與壓力,會激發一些荷爾蒙和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同時也會抑制另一些荷爾蒙和神經傳導物質,所以受虐的經驗會改變或塑造大腦,使個體對惡劣環境快速做出異常的反應。這是飆車族為什麼會看不順眼就拔刀殺人,因為他的大腦對外界的善意/惡意解釋跟我們不同。這份報告與Teicher醫生的發現不謀而合。

正向語言態度才能激勵孩子

看到小時候長期受到大人的責罵、挨打、冷漠、不關心,大腦會有這麼嚴重的後果時,父母對孩子講話一定要小心,不要侮辱他、嘲笑他,孩子小的時候,不適合用激將法。
在你否定他、罵他「連石頭都比你聰明」前,請先停下來想一下,他真的有這麼糟嗎?如果他會幫你的忙,很乖巧,能替你分憂解悶,就請你不要罵他是豬,因為豬是不會做這些的!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387&prev=388&next=386&l=f&fid=10







******************************************************************************

想打他的時候,怎麼辦

孩子已經把我氣得快瘋了,我舉起了巴掌……這個時候,我應該:
一、默念「每一個孩子都有『向上向善』的本能,我的孩子也有許多好處」若干遍,直到我能夠「正確地」看待他;
 
二、較平靜之後,我開始研判情況,現在的情況是:
1.他造成了立即的危險
  

2.他損傷了我的尊嚴、干擾了我正在進行的活動
  

3.他違反了做人的基本道德
  

4.他違反了我再三告誡過的命令

三、若是第一種情況(例如跑到可能跌下的高處、玩火、攻擊別人等),我採取下面三個步驟:
1.立即以行動(例如以手拉住或拉開)制止他,但不以語言指責,也不以暴力攻擊(即體罰)他。
  

2.嚴肅而堅決地,以非常低(只要他聽得見就可以)的語言說明他行為的不當,以及可能的後果,並確認他已經明白。
  

3.改變態度,對他示愛,並表示對他明白道理的嘉許,和對他不會再犯的信心。

四、若是第二種情況(例如對我不禮貌、把水潑在我身上、吵得我不能和別人說話等),我採取下面的三個步驟:
1.生氣地,以非常低(聲音越低越能表示生氣)的聲音告訴他我的感受。
  

2.溫和地,以非常低的聲音說明他的行為何以令我生氣,以及何以對我造成干擾,並確定他已經明白。
  

3.同前三之3

五、若是第三種情況(例如不肯和別人分享玩具、貪得無饜、偷錢、說謊等),我應該:
1.不做立即的處理。
  

2.思考他所違反的道德戒律的種種「理論」(例如人為什麼要和別人分享所有物),並準備對他說明的「講稿」(要用孩子聽得懂的方法說道理)。
  

3.尋找適當的時間和地點,以便能專心地,在平和的氣氛下和他談話
  

4.和他談話,但不是教訓他,要他提出問題來相互討論(例如為什麼不能拿別人的東西,但又要和別人分享),務必使他的理性思辨能力得到啟發。
  

5.這種談話也許要進行多次,不期望在一次談話中就讓他變得「道德」起來。
  

6.每次談話的最後,都要有一個快樂的結局,也就是三之3

六、若是第四種情況(例如超時看電視、不能如時完成家庭作業等),我應該:
1.不做立即的處理。
  

2.研究我的命令可行性(要考慮孩子所處認知的發展階段),以及他不能達成命令的各種原因。
  

3.試圖改變環境(例如讓家裡變得更安靜、改變家庭作業的份量),以便命令較易達成。
  

4.然後進行前面五之3、4、5、6 的工作

七、我下定決心,使用前述比較「嚴格」、深刻的方法教育他,不用魯莽、粗糙而「不嚴格」的手段體罰他。因為,我對他的愛是真愛,我不偷懶。


http://tw.myblog.yahoo.com/jw!.TV2peqTSU9EuukLQc0c/article?mid=59797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3214&prev=3218&next=3209&l=f&fid=53







*********************************************************************************

處罰的藝術

 劉墉
前兩次節目裡,我提到上高中的女兒,有一天考數學差點遲到,急得我太太在車裡直按喇叭,
其實這種畫面在我兒子上高中的時候更常碰到,有時候為了爭取時間,
我急得把他先推進車裡,再將鞋子襪子扔進去,叫他在車裡穿。

據我太太後來說,那時兒子叛逆,總是跟她在路上不高興。
氣得她好幾次想往馬路旁邊一停,命令兒子下車,叫他自己走路上學。
我當時問她:「妳這麼想,有沒有哪次真做了呢?」
我太太搖搖頭說沒有,還是狠不下心。

後來我也問我兒子這件事,問他:「那時候是你媽開車,如果換作是我開車,你猜會怎樣?」
我兒子想都沒想就說:
「你啊!你會跟我約好時間,幾點出發,到時候我沒出來,你一定就自己開走了。」

他說得一點都沒錯!
因為即使後來他大學快畢業了,我都這麼對他。
記得有一年,我們應某大企業的邀請,父子同台,作全台灣的巡迴演講,
其中有一場,我前一天跟兒子約好,上午十一點出發,
一起坐計程車去機場,搭十二點十分的飛機,趕兩點鐘的演講。

我十一點站在大樓門口等,兒子沒出現,才過五分鐘我就自己攔下一部計程車走了。
到機場自己辦手續、驗票,到登機門候機。

說良心話,我雖然是很酷的老爸,還是不放心兒子,所以一邊等、一邊不斷回頭看他有沒有出現。
他一直沒出現,登機了,我先上去,坐定,又盯著機門看,巴望兒子出現。
眼看空服員準備關門了,我心裡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喜的是這下兒子終於得到教訓,
憂的是明明是父子同台的演講,變成只有我一個人了。
搞不好,還會有不少迷他的小女生要不高興。
正想呢!只見他背著一個黑色的書包,呼一下子,走進機門,往我旁邊一坐,
居然氣都沒喘,還笑嘻嘻地問我:「老爸!你急什麼啊?飛機又不提早飛。」

我說這故事,有兩個目的,
一個是告訴大家,父愛母愛是很不一樣的
一個是要強調,教育子女有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賞罰分明
如果你不能把握原則,很可能產生反效果

就先講吧!
首先我必須承認,雖然在節目裡再三強調反對體罰,而且從來沒打過女兒,
但是兒子小時候,我曾經體罰。

最記得有一回,我罵他,被他奶奶聽到了,跑出來勸。
我正跟母親解說兒子怎麼不乖,覺得背後有點不尋常,轉頭發現五歲的小鬼,
居然抬起一條腿,正作勢要踢我,氣得我立刻給他屁股一巴掌。

只是看在奶奶的面子上,打得不重。
這時候奶奶說話了:「你如果真要打他,就打重點兒!                                                      如果狠不下心、下不了手,不如不打,免得損了你作老子的威嚴。」
我一直到今天都忘不了那天的畫面。
因為我母親對孫子,寵歸寵,真要處罰,卻有一定的原則
也就是:要罰就罰得像個樣子

許多父母處罰孩子的時候,犯了兩個最大的錯誤,就是:
第一,他們要罰,卻捨不得,下不了手。

第二,他們會處罰,但是沒有一定的原則,好像隨他們的心情好壞來「執法」,讓孩子摸不清。
對於第一點,我在前幾集裡說過,必須從孩子小時候教他們,自己弄亂的東西、自己收拾。
起初大人還可以幫他、教他,
後來如果孩子把玩具攤一地,不收,
則可以把他的玩具沒收、扔掉或拿去送人。

好幾個朋友聽我這麼說,都講「沒收可以,怎麼能扔掉?那玩具可是花錢買的。」

這時候我會說:「請回頭看看更前面的『世說心語』,我談處世的節目。
其中一集我說有個公司的大老闆,平常員工出一點點小錯,他都暴跳如雷,訓個老半天。
但是當有一天,出了大錯,他反而平靜了,跟全公司的人一起加班,想辦法補救。
他為什麼那樣?
因為平時『小事大作』是為了要大家警惕,免得出大錯
真出了大錯,難道還要亂上加亂嗎?
就算要罵人,也得等把問題完全解決之後再說啊
!」

同樣的道理,今天當孩子在大馬路上玩球的時候,你可以告誡他,叫他小心來車。
甚至因此狠狠處罰他。
但是改天如果他真被車撞了,你是急著先救他,還是先賞他一巴掌?

這就是處罰的原則
古人所謂「明刑弼教」,刑罰的目的是幫助教育
你怕孩子作危險的動作受傷,於是在他不聽話的時候處罰他,目的是使他不受傷,
你能把他打成一身傷嗎?當然不成!
所以處罰絕對不可以過份,否則就不是防止他受害,而成了你在「加害」他。

第二點處罰要挑時候,如同前面那位大老闆,小事可以大作,出了大事反而小作
寧可在孩子小時候不乖的情況下,把他的玩具扔掉,
或像孟母斷織,把自己織得好好的布一刀剪斷,讓孩子嚇到。
別因為捨不得玩具、捨不得斷織,造成未來更大的災害

還有一點,我必須說,
許多父母在最嚴厲的處罰孩子之後,又「打在兒女身、痛在爹娘心」,後悔、不捨。
於是可能原先因為孩子要出去玩,而處罰他。
後來變成,給孩子錢,說:「你出去玩吧!夠不夠?」
結果,作父母的顯示「色厲內荏」威信掃地
甚至因為「喜怒無常」造成孩子難以捉摸,產生更大的問題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Hnjs_zKGAxofVZ1I.B3hikw-/article?mid=50388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2654&prev=2661&next=2652&l=f&fid=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