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5日 星期二

陪孩子玩 拋開大人那一套

【聯合報╱張麗滿/台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臨床心理師】 細心觀察孩子玩耍,可以發現,遊戲與兒童的動作、語言、認知和社會性發展有密切關聯,各階段發展的特徵也都會表現在遊戲中。 兒童在遊戲中創造性地反映出自己日常的活動與社會人際關係,玩樂裡的言行舉止包含了興趣動機、虛構想像及滿足愉悅等心理成分。對孩子而言,「遊戲」為快樂之本,幾乎是一天生活的全部,且發乎自然本性,不用人教也能找樂子。 反觀大人對遊戲的心態,總多了點「目的性」,買玩具或書籍不忘選擇有腦力開發功用的教材,常希望孩子能越玩越聰明。 無怪乎有時會聽到爸媽抱怨:「為什麼孩子不跟我玩? 玩具買了好多,但我要教他時他就跑掉,沒耐心也不專心」,其實問題就在於孩子也已經感覺到你是刻意要「教」他,不是跟他「玩」,但不是每個孩子都喜歡用大人的那套方法學習,所以沒興趣的當然就跑了。 想要跟孩子愉快地玩樂,先充實兒童發展與親職遊戲的知識是必要的,但「寓教於樂」的想法只能隱存於父母心中。實際陪伴孩子遊戲時,要尊重孩子出於內在動機的自由選擇,要用孩子喜歡的那套方法玩,再伺機輕鬆變通。 當家長自己打從心底兒覺得好玩時,你會發現,原來遊戲的樂趣來自於互動的過程,而不是非要達到什麼學習成果。只要喚醒大人心裡愛玩的小孩,每個父母都可以是孩子王。


全文網址: 陪孩子玩 拋開大人那一套 - 孩子的成長 - 親子寶貝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152178#ixzz2G7qntnF2
Power By udn.com
資料來源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152178






**********************************************************************
與孩子玩遊戲 玩出好脾氣
圖‧文/王韋智
有人說:「孩子是天生的玩家」,他們常常為了遊戲而廢寢忘食,或者他們能將最平常的事情變成有趣的遊戲。
遊戲在孩子的生活中佔了極大的比例,遊戲不只是娛樂,還能幫助孩子發展動作技巧、認知、語言、情緒、社會能力與社會認知功能。因此父母與孩子玩遊戲之前,要選擇合適的玩具。
畫畫、勞作、搓揉黏土等美術活動,可讓孩子藉此抒發情感及發洩情緒。
玩偶玩具特別適用於學齡前的女生,至於這個時期的男生愛玩的是軍隊、戰士、機器人,以及與電視、電影有關的遊戲。
不論是玩偶或模型,都是孩子把自己與玩偶看作一體,而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在玩偶身上。
玩想像遊戲時,孩子有時會將他們家中或學校的情形演出來。父母可以了解到目前孩子在日常生活與他人相處情況。當孩子告訴大人,玩偶的感覺和想法,事實上就是在說他自己,因此大人可以藉此了解孩子目前的想法,進而教育孩子正確的觀念。
積木可以丟擲或堆積,容許孩子去破壞或建設,讓孩子能藉此發洩情緒或創造。
進入學齡的孩子較喜歡有組織、有規則的遊戲,玩棋盤遊戲時,需要自我抑制(等待輪到自己)、跟別人合作及遵守規則,可以增強孩子的挫折忍受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幫助孩子增進其社會化技巧。
大部分的棋盤遊戲其中隱含了輸贏的概念。因此孩子面對輸贏的反應、遵守規則、甚至作弊,都是與孩子遊戲時可討論的主題。
由於故事對孩子有相當的吸引力,及投射出孩子的心理,父母可以利用繪本說故事,傳達訊息給孩子,或是從孩子對故事的理解,發現孩子是否有認知偏差。
在遊戲的過程中,觀察孩子的情緒和行為,幫忙孩子理解自己做的事情、行動,並引導讓孩子學習表達及控制自己的脾氣。
不過,家長要記得遊戲本身只是一種管道,與孩子遊戲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作者為台北市杏誠復健診所職能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