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6日 星期四

家有小一新鮮人:養成閱讀好習慣 從父母做起

【聯合報╱記者林嘉琪/專題報導】


「晨間默讀10分鐘、親子共讀、學習正確握筆姿勢、每日簽到、親子作業、運筆練習、抄寫備忘本,練習運用10以內的數字加減、參與棋類遊戲、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這些都是小一新鮮人的學習課題,信誼實驗托兒所所長陳澤佩表示,當幼稚園大班的幼兒準備要上小學前,「幼小銜接」的課程練習對孩子很重要。     幼稚園部分,陳澤佩表示,幼稚園生活輕鬆,沒有太多課業,當大班的幼兒準備要上小學前,幼教老師會安排「幼小銜接」課程,讓孩子開始適應小學的課程,包括常規建立(說話要先舉手)、培養負責態度(完成老師交代的事)、開始有寫前練習(正確握筆書寫)等訓練,目的在幫助孩子上小學時更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     小學部分,小一的老師也會設計「幼小銜接」的課程,讓剛開始完全不進入情況的孩子,可以認識國小的上下課作息、課業及人際關係。     陳澤佩建議父母親,在孩子都還需要陪伴閱讀的3~6歲,「父母與幼兒園老師是建立這個好習慣的最佳模仿者與實踐者」,爸爸媽媽也要身體力行實踐閱讀,讓家庭沉浸在閱讀樂趣中,而非只是流於形式。     以信誼實驗托兒所的「幼小銜接」為例,在學校,老師會大量運用圖畫書於課程上;自由遊戲時間,孩子可以自由閱讀或與老師共讀;每周五,學校會提供適齡的圖畫書,讓孩子選一本帶回家與爸爸媽媽共讀。    
資料來源/信誼文教基金會



在提升學習能力方面,要培養孩子兼顧聽、說、讀、寫與數學的學習能力;並能專心傾聽老師交代的事項,正確傳達訊息給父母,也要耐心傾聽他人說話;鼓勵孩子上台分享表達、小組討論合作。     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系講師李惠加表示,有些小一生好動,會在上課時間站起來走動,應多安排動態活動,培養孩子自制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有些孩子細小肌肉尚未發展好,握筆寫字有困難,可安排訓練小肌肉的活動,並教導正確的握筆姿勢,有利於學習寫字。     為培養孩子語言發展,要指導他們傾聽老師交代的事,培養表達能力,也能上台分享,上小學前至少要會寫出及認得自己姓名,閱讀圖卡或認字,上課要保持安靜,舉手發言。     為有助孩子在穩定的狀態培養閱讀計畫,可以為孩子規畫適應團體生活與常規建立的學習,例如可以至少持續35~40分鐘的團體討論專注力,鼓勵他們每天準時上學,建立班級小班長制度,安排每日由一位幼兒輪流當班長,負責班上的例行工作,包括撕月曆、洗抹布、澆花、餵魚等工作,請輪到當班長的幼兒,當天早點到校,這些活動設計的目的都能培養孩子執行能力與負責任的態度。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e5fe6f/article?mid=2203&prev=2269&next=2202&l=f&fid=10





************************************************************************

孩子上學去 調整作息別緊張

【聯合報╱記者張錦弘、薛荷玉、林嘉琪、高國珍╱專題報導】     幼小銜接教育系列

前言:再過一個禮拜,國小就開學了,家有小一新鮮人的家長,特別是新手父母,可能已開始焦慮,孩子進小學,會不會坐不住?會不會捨不得離開爸媽整天哭?會不會不敢上廁所?被欺侮不敢告訴老師?


教育版今天起推出「幼小銜接教育」系列專題,訪問資深幼稚園、小一老師及家長的過來人經驗,大手牽小手,協助家長幫小一生適應新的學校生活,並教導孩子如何學好注音符號、選擇美語及安親班、推動親子閱讀等,及如何及早發現學習有障礙的孩子協助接受療育等。


家有小一新鮮人,家長有時比孩子還緊張,幼稚園老師及過來人建議,應趁開學前空檔,調整孩子的作息,早睡早起、吃早餐,以免學校沒點心餓肚子;並訓練整理書包、學會用蹲式廁所、知道上學路線及父母聯絡電話、能安靜坐定40分鐘、懂得舉手發問等生活自理能力。


黏父母 害怕新環境


每個家庭、孩子的狀況不一,小一家長擔心的事也因人而異,有三個小孩的紀現芝,老么今年上小一,個性內向、害羞,平常就很黏父母,出門都躲在父母身後,怕進了小學,無法馬上融入新環境。


所以孩子還沒上小學,紀現芝就開始訓練,像日本比賽幼兒買東西的電視節目一樣,叫孩子到家附近的商店買東西,第一次給紙條帶給老闆看,之後再要孩子自己用講的。


有5個孩子的張季梅則擔心,要上小一的孩子緊張起來會口吃,在學校可能被別的孩子笑,變得更孤僻;她還擔心小女生害羞,上課不敢舉手說要上廁所,憋尿太久會引起尿道炎,她希望入學初期能請老師帶孩子上廁所,並提醒不要憋尿,上課想上廁所要勇敢舉手。


有2個小孩的胡乃德,反而擔心孩子太聒噪,平常在家就說個不停,到學校後不能專心聽課,還打擾同學,被老師當成擾亂班上秩序的問題小孩。


下課變短了 為什麼


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系講師李惠加分析,脫離幼稚園踏進小學,面對陌生環境,孩子容易有情緒反應,因為學校變大了、教室沒像幼稚園有那麼多玩具、不能吃點心,孩子可能產生緊張、作噩夢、肚子痛、逃避上學等負面情緒,家長要用對方法,給孩子時間適應。


2個小孩都已讀國小的蔣太太觀察,小孩剛上小一,最大疑問是「上課時間為什麼這麼長?下課為什麼這麼短?玩的時間這麼少?」


台大附幼老師王燕玲指出,小一家長可提前訓練孩子,要求坐下來閱讀,耐著性子完成一件事,才讓他離開,起初只要求坐十幾廿分鐘,再慢慢增加時間,加強專注力。


上小學沒點心時間,也讓孩子不能適應,北市文化幼稚園老師羅千惠說,幼稚園多半提供早餐、午餐加點心,每餐隔很近,但到大班會漸漸把用餐間隔拉長,提前適應小學生活。小一家長務必要讓孩子吃早餐,若來不及吃,也要買早點到校吃。


睡午覺 躺著變趴著


小一生另一難適應之處,就是幼稚園都躺著睡午覺,小學得趴在桌上睡,有的會睡不著,但練習幾天,也就可以趴著睡了;小一通常只有一天要待到下午,有家長擔心孩子睡不好,會要孩子帶飛機上用的安眠枕到校。


還有不少小一新生一看到別班出去上體育課,就想衝出去一起玩,或上課鐘響後還在走廊晃蕩,許多學校都限制低年級學童下課的活動區域,不是每項活動器材都能去玩,主要是擔心小朋友被人高馬大的高年級學生撞倒受傷。


小一生連選用文具都要注意。蔣太太建議家長,不要買太花稍的鉛筆盒,否則小孩上課很容易分心、玩鉛筆盒;書包最好選用夾層多的,訓練小孩整理書包,把課本、習作、聯絡簿、文具分門別類就定位,免得每次找東西都要把書包翻一遍。


上廁所 也是大問題


台北市立育航幼稚園園長許明珠提醒家長,小學女生上廁所,大多用蹲式廁所,孩子在家裡或幼稚園習慣用馬桶,上小一前,最好帶他們到學校或百貨公司、捷運站等地先適應蹲式廁所,甚至連廁所的門是用喇叭鎖或門栓都要會用,以免進廁所不會關門或出不來。


兒子已上小二的中壢市家長蔡敏欽則提醒,上小一前,家長最好帶孩子走幾遍上學交通動線,要會看交通號誌,約定接送時地,且要背熟家中電話、地址及父母手機,有要緊事能向學校求助打電話聯絡父母。


像他兒子剛上小一時沒上安親班,有次下課跑到側門的安親班接送地點,害他在大門等了半個多小時,還好兒子乖乖在原地。


面對考試 家長開導


擔任出版社主編的郭妙芳,小孩升小二,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小一上學期考期末考,小孩遇到人生第一次考試,老師考前天天都在幫學生做複習測驗,孩子感到無形壓力,加上寫字速度慢,不能適應。她後來告訴孩子,考試是為了要幫助我們了解,還有哪裡不懂,也不逼孩子一定要考到很高分,「協助他們培養正向的學習態度,比考100分來得重要的多」。(系列一)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e5fe6f/article?mid=2202&prev=2203&next=2197&l=f&fid=10







*****************************************************************************
如何選擇優良的幼稚園
硬體設施
﹝1﹞幼稚園之設立應符合下列標準:  
  • 幼稚園位址適當且環境確定安全。
  • 園長及教師符合規定資格。
  • 私立幼稚園的資產及經費來源,足夠供設園及發展之需要。
  • 園舍、面積、保健、衛生、遊戲、工作、教學等設備符合安全標準。
﹝2﹞幼稚園園舍以平房或樓房之地面層為限。但不敷使用時,在不影響兒童安全原則下,經核准
           可依序利用同址的第二層、第三層房屋。  
﹝3﹞公私立幼稚園均應有所在地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之核准字樣。
﹝4﹞幼稚園兒童上、下學實施導護,確保交通安全;其由幼稚園備車接送者,車輛應經交通監理
          單位檢定合格,嚴格限定乘車人數,並有隨車老師 。
教學設施
﹝5﹞為了培養小朋友合群習性,幼稚園的課程搭配,需以健康教育、生活教育及倫理教育為主,
          並與家庭教育密切配合。
﹝6﹞幼稚園園長、教師以由幼稚師資培育機構畢業者擔任為原則。
  • 專科以上學校有關系、科畢業者。
  • 高級中等以上學校畢業,曾修習規定之教育學科及學分者。
  • 依教育部規定取得幼稚園園長、教師資格者。  
﹝7﹞幼稚園得按年齡分班教學,每班置教師二人,且每班兒童不得超過三十人。
﹝8﹞公私立幼稚園收費項目、用途及數額,均須明確詳述,並經所在地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準。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mama01_1.asp







******************************************************************************
國小資優生評鑑與教育現況
  • 孩子在各方面發展良好,甚至能經過推薦甄試成為資優班的學生,家庭教育無疑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關心孩子教育的家長們,除了致力孩子的潛能啟發外,對於國小資優生的評鑑,以及教育當局提供何種課程來幫助資優生,更不可不了解。
  • 我國發展資優教育已有27年歷史,從最早的實驗試辦階段,到如今已具規模,始終抱持因材施教的理念,希望能夠提供資優學生「潛能開發,適性發展」的教育機會。
評鑑多元化 資優不僅是智優
  •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特殊教育科王廷峰股長表示,我國特殊教育法將資賦優異教育對象分為一般智能、學術性向、藝術才能、創造能力、領導能力及其他特殊才能(包括肢體動作、工具運用、電腦、棋藝及牌藝等)六類,但實施類別則分為一般及學術性向、音樂、美術、舞蹈、創造領導及其他等五組,除了創造領導及其他外,其餘四組均已在國小、國中和高中、職部分學校落實編班。由此可知,資優並非如大部分人所以為的智優,而即使在一般及學術性向資優班就讀的學生,其評量項目亦包括智能發展、社會與情緒成熟、身體狀況、動作能力和學習準備度等。
  • 王股長說,以台北市小學一般及學術性向資優班學生的鑑定程序為例,小朋友進入小學一年級後,老師就會開始對他們進行觀察,然後把具有資優特質的孩子推薦出來,通過團體測驗、個別智力測驗、面試和觀察等階段的評量,若家長同意,即在三年級時編入資優班。不過因目前的資優教育採分散式教學,所以資優生平常仍在自己的班級上課,部分時間才到資優班接受資優課程。
分散式教學 因材施教
  • 光復國小資優班語文科老師鄒玉秀表示,資優班課程乃是根據學生的個別能力,將原課程作加深、加廣的教學,一般對於三、四年級的資優生著重在能力的培養,到了五、六年級則加強專題方面的研究課程。另資優課程中亦注重情意教學,以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情操。
  • 據鄒老師和同校資優班數學老師梁振義的觀察,在語文方面表現優異的學生,通常詞彙豐富、認字早、閱讀多;而在數學方面展現特長的學生則反應快、邏輯思考強。不論是語文、數學或其他方面的資優學生,其家長大多對孩子的教育抱持較積極的態度,並引導孩子及早學習。因此,鄒老師建議想幫學齡前幼兒啟發語文能力的家長,不妨從小多陪他說話、看兒童繪本或聆聽錄音帶。至於想激發學齡前幼兒數學潛能的家長,梁老師說,在日常生活中帶入數的概念,以遊戲取代教學,孩子自然能在遊玩中建立起對數學的興趣。
本文轉載自優童教戰手冊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mama01_2.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