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7日 星期五

請多與寶寶說話~ 【孩子的智力與3歲前聽到的語言多寡有關節!】


文/柯寶絢  學前雜誌2009.5
爸媽只要平日多跟孩子說話、唱念兒歌、玩玩手指謠,同時也帶著他閱讀,就能幫助孩子認識新詞暈、學習新語句、練習問問題。
當孩子漸漸熟練之後,不但勇於開口、樂於表達,還能學習說出漂亮的語句。

小乖110個月了,還不開口說話。雖然玩遊戲時,小乖可以和媽媽有不錯的互動,但每次教他練習說話,小乖就鬧脾氣。縱使媽媽查過醫學百科全書和網路資料,證明開口說話的時間早晚跟日後的智力無閥,但媽媽還是不免憂心...........

許多爸媽對孩子遲遲不說話總是很著急,事實上,只要孩子聽得見、有溝通意願、語言理解能力沒問題,通常爸媽不需要過度擔心。孩子之所以不願意開口說話,除了發音構造還不夠成熟,有時是因為爸媽照顧的太周到,孩子一哭或隨手一比,需求就立刻獲得滿足,使得孩子缺少練習表達的機會。另一種可能是孩子還沒掌握語言的技巧,以至於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尤其平日使用雙語以上的家庭,有時孩子因為對語言的轉換不夠熟悉,就比較容易出現不願開口的現象。

開金口時間,個別差異大
每個孩子開金口的時間差異性很大,有的9個多月就會喊「媽媽,有的23歲才開始說話,但一講就是完整的一句,讓為他擔心好幾個月的爸媽感動到無法形容自己的喜悅。不過,這些情況比例較少,大部分的孩子在1歲半之前就能說出第一個字,只是礙於發音不夠清楚,有時爸媽以為孩子只是牙牙學語,沒發現他已經說出有意義的字。另一個狀況是:爸媽其實聽到了,驚喜之餘要求孩子再講一遍,但孩子卻未必照做,所以爸媽不確定孩子是否已會說。
隨著孩子年紀愈來愈大,若他依舊不願意開口,爸媽的焦慮程度也愈來愈高。這時建議爸媽可以稍微留心觀察:用一般音量跟孩子說話,看他是否聽得見?平常想出門玩、想吃餅乾時,會不會拉著大人的手、比著標的物咿咿呀呀?和孩子遊戲時,請他將手邊剛滾出去的球拾回,孩子是否有反應?如果孩子能夠表現出適當的溝通意圖和理解能力,而且聽力沒明顯問題,爸媽就可以稍微放寬心。只要平常多帶孩子做口腔運動,譬如:玩吹泡泡、舔冰淇淋或者練習咀嚼食物來活絡口部肌,就能促進口腔動作的靈活度,幫助孩子發音構造早日成熟。

從常用的名詞、動詞開始學
讓孩子主動開口的第一個字,通常是他最熟悉的人、物,如爸爸媽媽或者最喜歡有玩具。對於1歲孩子而言,具體的人、物對他而言比較容易理解,所以初學的幾個詞通常以名詞為優先。至於常用的動詞,如:抱抱,孩子也學得很快,但是形容詞就比較慢了。這個時期是「指物命名」的階段,可以多利用圖畫書或兒歌讓孩子熟悉生活中常見的語詞,並且與生活中的實際物品對照學習,例如:車子、衣服、電話等。

字彙足夠,開始組合運用
當累積的字彙逐漸增多達100~l50個,表示孩子將要進入「句子」的時代了。由於學會的字以名詞居多,孩子的第一句話也多是兩個名詞組合而成,如「媽媽水」,意恩是口渴了,希望媽媽倒杯水給他。
由於每個孩子開口說話的時間已經有很明顯的個別差異,所以孵出第一句話的時間更是從1歲半到2歲半都有可能;不過,孩子的句子未必符合文法,這時爸媽可以幫他說出完整的語旬,一方面回應孩子,一方面讓他模仿學習,例如問孩子:「你想告訴媽媽『我要喝水』嗎?

廣泛閱讀,增加優美詞彙
透過閱讀、聽故事來學習「表達」,是從嬰兒期開始就應該持續做的事;當寶寶的話語逐漸變多以後,爸主馬更需要隨著孩子的年齡提供多樣化的故事題材,一旦孩子耳濡目染學習書中的詞彙和語旬,他的表達和理解自然會更加多元、豐富。到了3歲,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某天走在樹蔭下、雙腳踩著落葉時,小魚散步􀂻 (信誼)裡那句:「跟著落葉走, 『喳、喳、喳、喳』,聽起來就像吃餅乾的聲音。」就這麼自然地從孩子嘴巴裡溜了出來。
當孩子的詞彙比較豐富了,爸媽平日和孩子說話時也請多用一些形容詞,並增加和孩子對話的長度,譬如:「前面有一隻紅色的貴賓狗,看起來很像我們家阿丹。」而不只是:「那裡有一隻狗。牠是紅貴賓,跟阿丹很像。」兩種說法雖然意思一樣,但簡單的直述句顯然比較平淡。

學說話,孩子需要有成就感
孩子會說話以後,仍然需要依賴生活中的實際演練,讓他充分使用語言、表達自己。但有時孩子生性害羞,或者發現別人總是聽不懂,會讓他怯於開口,所以爸媽要運用一點小技巧來增加孩子的成就感。
以下提供3個方法給爸媽參考:
1.以孩子會的發音,順勢而教
當孩子開口喊「爸爸」,表示他有能力發出「ㄅㄚ」的音,這時可以多教他一些相似音的詞彙,比方用「叭叭」代表車子,或指著洋娃娃喊「芭比」,孩子學得愈快就愈有開口的自信。
2.孩子比手劃腳峙,別立刻滿足他
成天和孩子相處的爸媽,當孩子指著門往外一比,不用多想也知道他要出去玩,但請爸媽適度裝傻:「我不知道你想做什麼耶,請你用講的。」如果孩子真的說不出來,給他一點協助:「跟著媽媽說『出去玩.!』我帶你去公園喔。」讓孩子漸漸脫離比手劃腳階段。
3.臭乳呆別著急,理解重於發音
由於這階段孩子的發音構造還在持續發展中,爸媽不用太刻意要求他字正腔圓,有時一再指正發音,反而讓孩子畏於開口。請先求「有」再求「好」,豎起耳朵仔細聽,給孩子適度的回應,先讓孩子覺得他講的話「有用」、能夠被暸解,之後再慢慢教導正確發音。通常只要滿3歲,有一半以上的話能被其他大人理解就行了。
想改善孩子的「臭乳呆」,爸媽先要注意自己發音的正確性,還可以請孩子看著爸媽的唇舌,讓他明白發某個音時舌頭擺放的位置,並讓他照照鏡子看自己的舌頭。有時也可以握著孩子的小手摸著自己的鼻骨,然後發出ㄢ、ㄥ的音,讓孩子感受麻麻的,瞭解發這些音時該用到這些部位。爸媽會發現,只要孩子多講對一個音,與別人溝通的能力就大增,自然更樂於開口說話囉。*









******************************************************************************* 
 製造5情境 引導孩子開口說


【聯合報╱林季穎/台北市杏誠復健診所語言治療師
2012.12.08 02:50 am

「我的孩子兩歲半了,我們說話他聽得懂,但很少開口,怎麼辦?」臨床上常聽到家長焦急詢問著類似的問題。
現代少子化與雙薪家庭的因素,家長對孩子過度呵護與照顧,往往孩子還未開口表達需求,便已為他做好每件事,造成孩子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想法。久而久之,便可能影響孩子口語,造成孩子語言遲緩的現象。
其實,只需在生活中做些小小的調整,就能製造許多讓孩子開口的機會。以下舉出幾個日常生活中常出現的情境,供家長參考:
請求:將孩子想要的物品或玩具,放置在孩子看得見卻拿不到的位置,然後給孩子明確的期待表情,如眼神接觸,等待他出聲或用簡單口語表達需求。
還要:和孩子進行連續性活動或孩子喜歡的感官遊戲,如丟球、搔癢遊戲,進行一小段時間後,停止活動,等待孩子要求再玩的反應。
否定或抗議:給孩子不喜愛的事物或奪取他喜愛的事物,等待他給予否定的反應。如當孩子把某樣玩具推,開表示不想玩的時候,引導孩子說出「不要」等簡單的否定字詞。
選擇:同時給予孩子喜愛與不喜愛的事物,兩者的喜好程度要有顯著差異,要求其開口選擇;若孩子未做出選擇,便給予其不喜愛的事物。
評論:和孩子互動或遊戲時,大人在過程中非預期的故意做出錯誤行為,等待他開口或用表情給予回應。如突然將積木推倒,或是把玩具放進太小的盒子後,引導孩子說出「不可以」或「你做錯了」等簡單的語句。
在日常生活中利用簡單的活動,製造出合適情境,不僅能增加孩子主動開口的機會,還能與孩子互動,增進情感,爸爸媽媽們,現在就開始做吧!
2012/12/08 聯合報】http://udn.com/






*********************************************************************超完美寶寶口語表達訓練
採訪/陳俐君     
諮詢/馬偕紀念醫院台北院區復健科語言治療師 魏貽汶
參考/家有聽語兒─幼兒語言問題面面觀(信誼基金出版社)
寶寶的溝通能力,其實打從娘胎出生就已經開始。不論是語言,或是非語言表達,相輔而成即是整體性的溝通能力建構。語言學習,看似自然而然;不過並不是所有寶寶都能「侃侃而談」、「口若懸河」。每個寶寶的語言學習速度各不相同,要如何培育小小演說家,生理、心理、生活環境都是造就小寶貝流利口語表達的重要關鍵。 
在人際傳播的過程中,語言表達及溝通,是形塑互動行為與合作分工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由於現代人凡事講求效率,所以如何在短時間內,清楚且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將會對日常生活產生直接且重要的影響。

口語表達不佳 易生負面情緒
當寶寶進入牙牙學語階段,針對語言能力的培養,早期重點不在於建立對於語言的認知;而是學習如何透過語言,達成有意義的情緒反應與溝通效果。馬偕紀念醫院台北院區復健科語言治療師魏貽汶表示,口語表達能力不佳的孩子,有極大比例會出現焦慮、退縮、哭鬧等負向情緒;由於無法適度說出內心想法與需求,也較正常人容易出現學習效果低落、社會適應欠佳、缺乏自信心的人格特徵。若不及早進行語言治療,嚴重者還會出現像是自殘等,具攻擊性的肢體暴力行為。

魏貽汶強調,語言表達不但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溝通工具,它同時會對閱讀、思考帶來重大影響。而對新生寶寶來說,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便是個學習能力極佳的個體,即便對外界無明顯的行為反應,寶寶們也會不斷將外界的刺激與資訊,接收後儲存腦中,伴隨著生長時程持續演進,逐步賦予意義;而後歷經逐步理解、修正、應用的過程,語言能力就此生成
口語表達要「輪轉」 身、心、環境是關鍵
魏貽汶指出,影響寶寶語言能力發展的因素十分複雜,舉凡小寶貝的身體、心理狀態,與外在的生活環境,都是邁向正向語言學習之路的重要關鍵。

★關鍵一:腦部、神經肌肉協調度
從生理條件觀察,魏貽汶表示,人類的語言發展與大腦運作有直接且密切的關係。一部分有口語表達障礙或遲緩的患者,多與腦部功能受損有關。「像是新生兒有腦部缺氧、腦部外傷或受到重創等問題,都易對未來語言表達的能力或流暢度造成負面影響。」
1、腦性麻痺:
舉例來說,像是腦性痲痺患者,因為腦神經障礙,會造成唇、舌等口腔器官的肌肉活動無法正常控制與協調,以致於產生構音異常或吞嚥障礙等現象,這都會妨礙語言的正常表達。
2、口腔與顏面肌肉神經失調:
除了大腦傷害會造成語言功能受損,口腔與顏面肌肉神經失調,也是另一項影響流暢口語表達的生理因素;所以寶寶的口腔構造、雙唇、下顎、舌頭及齒列等發展完整度,都會對表達能力造成影響。魏貽汶提到,口腔肌肉神經不協調,容易會有口齒不清,俗稱「臭乳呆」的發音問題出現。「像是把阿公說成阿冬,青蛙說成雞蛙,部分是因為口腔動作協調性不佳造成構音異常。」
3、唇顎裂:
魏貽汶補充,口腔唇顎部位出現異常裂縫的唇顎裂寶寶,也會因為生理性問題而導致構音困難。她表示,唇顎裂患者除了須接受整型外科手術修補裂縫、牙科的齒列矯正,以及耳鼻喉科的檢查與治療,也需要進一步接受語音矯正,才不會因口腔功能構造異常,造成生理性表達阻礙。
4、其他:
另外,嬰幼兒在學習語言過程中,「聽覺模仿」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語言學習管道。有聽力障礙的寶寶,會因聽不清楚別人和自己所說的話,造成語言的理解和表達上,產生不同程度障礙。而整體性營養失衡所造成的幼兒活動力低落、健康狀況不佳等,也會因學習機會減少,影響小朋友口語表達的正常學習時程。

【何謂口齒不清】
「口齒不清」在臨床上稱為「機能性構音異常」,也就是一般人常說的「臭乳呆」。所謂「構音」,是指空氣從肺部出來,在通過聲帶震動後,經由唇、舌、齒、上顎及咽喉等部位的修正及摩擦後所發出的語音。在構音的過程中,口腔各部位的動作協調出現問題,使語音改變,即是所謂「構音異常」,也就是常見的「口齒不清」。

造成「機能性構音異常」的原因,至今仍不清楚,可能與孩子的口腔動作協調度較差,或是語音聽辨力、口腔靈敏度不佳,或學習到錯誤的構音方式有關係。

★關鍵二: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從幼兒的心理狀態分析,魏貽汶指出,小朋友自身的人格特質與個性,也是影響語言啟蒙與流利口語表達的重要關鍵。她表示,性格積極正向,對週遭事物隨時保持高度好奇心的寶寶,較喜歡主動表達內心想法;當開口說話的機會越多,而家長又願意耐心傾聽,寶寶就會越說越好。

但若遇上不善處理人際關係,天性退縮、受挫力低,有情緒障礙的幼兒,會因與他人溝通互動機會減少,使得語言學習機會大受影響。魏貽汶表示,語言大多需靠持續不斷的人際溝通互動來學習。對於有情緒障礙問題的幼兒口語表達訓練,語言治療師建議,最好先找出寶寶不願「開金口」的原因,是單純害羞,還是真有語言發展遲緩問題?再對症下藥。

語言能力的養成,需要靠人際溝通互動來學習,有情緒障礙的幼兒,語言學習成效勢必受到牽連。父母應詳細觀察孩子的情緒起伏狀態,找出引發負面情緒的原因;逐步引導、培養孩子正確的口語表達方式,才能有效減輕因情緒問題所帶來的表達困擾,達成有效率的人際溝通。

★關鍵三: 提供感官刺激與豐富生活環境
「父母提供豐富的語言表達情境對小孩來說太重要了!」魏貽汶說,寶寶能不能話說的「輪轉」,照顧者的專業度是一大影響關鍵。而對牙牙學語的小朋友而言,最親近的照顧者往往是母親。如果媽媽能夠提供各種豐富的感官刺激,營造家中小寶貝與外界互動機會,讓孩子在充滿愛與安全感的環境下,學習口語表達,有助於訓練寶寶的口語表達能力。

她並強調,家中若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幼兒,父母除了尋求醫師協助,找出原因之外,還須幫助語言遲緩兒增加生活經驗、擴充語彙,讓他們學習當面對不同場合時,該如何完整表達想法;透過環境塑造與情境培養,也有助於教出開朗的小小演說家。

寶寶語言發展指標
魏貽汶表示,從寶寶出生的第一天起,不僅就能傾聽聲音、理解聲音,「當離開母體的當下,所發出讓人難忘的哭泣聲,其實正是嬰兒與他人進行溝通的行為表現。」魏貽汶提到,寶寶從出生起的三年內,大腦發育進步神速。根據研究及觀察,03歲寶寶的語言能力發展,有一定的順序及行為動作指標。從剛出生時哭泣、愉悅的情緒反映;到發出簡單但不具意義的牙牙學語階段,一直到語調建立、呢喃兒語、有意義的語言對話出現,複雜的語言能力就此成形。

魏貽汶指出,每個孩子的語言技巧發展速度不盡相同,父母不需太過緊張。雖然坊間有許多語言能力評估指標可供參考,但若孩子的語言學習時程出現些許落後時,「父母可以設法增加孩子在生活中的語言學習經驗,並拉長觀察時間;以更精確評估小孩的語言學習狀況。」不過魏貽汶也提醒,一歲之前的寶寶,是處在語言前期的學習階段;一歲之後,一般都會正式進入語言期。「如果家中寶寶到兩歲還不會開口說話,父母一定要尋求語言治療師等醫療協助。」

寶寶正常語言學習時程表:
語言前期學習階段
年齡
語言表達特徵
03個月
‧會用眼睛看著照顧者或他人。
‧聽到聲音(特別是說話的聲音)時會安靜下來。
‧會用微笑或咯咯聲,回應他人的微笑或聲音。
‧當疲倦、飢餓或疼痛時,會用不同的哭聲表達情緒。
36個月
‧會注視他人的臉。
‧會尋找聲音來源,當別人呼喚他的名字時會有反應。
‧能找出聲音來源(如頭轉向音源/說話者)。
‧會發出咯咯聲、咕嚕咕嚕的笑聲。
69個月
‧會模仿發聲,及模仿熟悉的動作與聲音。
‧會用不同發音方式,表達不同情緒。
‧喜歡與大人玩互動遊戲,對於較柔的說話聲音也會有反應。
‧發出重複音節,會玩弄聲音音調變化,發出許多類似成人
 語音的聲音。
912個月
‧開始懂得吸引別人注意。
‧能清楚表達需求(如揮手表示再見、搖頭表示不要)。
‧會在物件與大人之間做出協調動作(在大人與想要的東西之間,做出來回顧盼的動作)。
‧模仿新的聲音或新的動作。
‧重複的兒語音節類型一致,音節發出聽起來像第一個辭彙。
語言期學習階段
1218個月



‧出現單詞的口語。
‧會使用儀式性語言(如:再見、嗨、謝謝)。
‧會發表意見,表達「不要」等反對、抗議的想法。
‧會用一些聲音、肢體來獲取注意。
‧認可:眼神接觸、以聲音回應、重複字眼。
1824個月
‧大部分時候會選擇用語言來與人溝通。
‧早期使用兩個詞的句子:一開始的組合方式,通常是以記憶
 中的形式呈現,並且可以在一兩個情境中使用。
‧約到了24個月大時,組合句的變化較多,意義也較豐富。
‧到了第24個月,至少累積了50個字彙,且已經相當接近大人的行事。
2436個月
‧出現簡短會話。
‧會與人進行有目的對話。
‧一個人玩時也會說話,語言中富有想像力。
‧懂得描述細節,好讓聽者理解他的意思。
‧會表達情緒,使用一些字吸引他人注意。
‧了解兩個步驟的簡單指令。
3648個月
‧聽語能力進步,開始會從傾聽中學習。
‧與人談交談時所使用的文法像大人。
會問問題,回答問題。
正確使用代名詞:你、我、他。
使用語言跟別人一起製造假想情境。


正確親子互動 有助口語訓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要促進家中寶貝語言溝通能力發展,正確的親子互動方式十分重要。魏貽汶表示,不管是口語能力,還是行為認知的養成,教育小朋友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玩樂中學習。除了營造有趣的生活情境,透過固定式的居家小活動與遊戲,也都是很好的語言溝通教學內容和教學場所。

魏貽汶指出,現代父母工作忙碌,常抽不出時間「陪伴」孩子成長,「其實語言能力培養沒有秘訣,陪孩子玩就對啦!」而除了陪伴,身為孩子的「專業照顧者」,父母還須適度的引導孩子學習。她舉例:「像是陪孩子玩紙黏土,就能訓練孩子的觸覺;透過與孩子討論要捏出什麼圖形,也能激發想像力;鼓勵孩子說出自己想法,有助於培養小朋友口語表達能力。」

而對語言表達遲緩的小朋友來說,魏貽汶提到,除了接受專業的治療,在日常生活的照護上,父母仍是可以透過一些遊戲策略,像是形塑愉悅的語言學習情境,提供豐富的感官刺激,創造具互動性的溝通情境,都有助於協助語言遲緩兒正確口語表達。

語言能力啟蒙小遊戲
適用年紀
遊戲名
玩法
06個月


動動嘴 吹吹氣
這階段的遊戲重點在於模仿,及訓練口腔肌肉活動的遊戲。媽媽可以利用臉部,做幾個簡單的口腔動作,讓寶寶模仿:親一下、張大嘴、伸一伸舌頭,或是輕輕的吹氣等,訓練孩子口腔閉合的力量。
6個月~1
辨認圖片
利用簡單的童書,繪本,教導小孩認識常用的物品名稱與身體部位。而與小孩對話時,說話速度盡量放慢,語調起伏豐富一點,並可搭配誇張的表情與肢體動作,吸引孩子目光,加深印象及理解。
12
動感之旅
藉由動作與觸摸來誘發孩子的興趣,促進他對身體部位的認識:摸鼻子、拍拍手,引導孩子跟著做。
尋尋覓覓
擺出娃娃、車子、杯子等物品,以口令方式,指揮孩子指認物品並拿起。待孩子熟悉物品名稱後,可改讓他自己選出物品,並鼓勵他做出對該物品的認知動作:如飛機會飛高高,茶杯可以裝水喝。
語句接龍
這是訓練小孩說句子的能力。媽媽可以幫小孩延長句子,例如小孩說:媽媽,鞋鞋;媽媽可回應:媽媽幫你穿鞋。
23
傳令兵遊戲
在空曠房間內,父母各站一邊,讓孩子在中間傳話。當媽媽附在孩子耳朵悄悄說:「我想吃糖果」,讓孩子傳話給爸爸;而爸爸接收到訊息後,大聲說出答案。如果答案正確,這時可給一些貼紙當做獎勵。待孩子上手後,可適時變化句子長度與豐富性,增加遊戲複雜度。
開車遊戲
將動作和語言結合,是這個階段幼童的語言發展行為。可找一個大紙箱當車子,讓小孩當司機,父母當乘客。父母親可以塑造不同搭車情境,並適時加入「紅燈停,綠燈行」的概念,增加遊戲趣味性。
代名詞遊戲
代名詞出現,是兩歲半幼兒語言發展的重要特徵;此遊戲不但能訓練孩子使用代名詞,還能訓練小孩的聽辨能力。
由父母示範站中間矇住眼睛,由環繞周圍的遊戲參與者,指定其中一人發出聲音。發聲完後,大家互換位置,讓矇眼者憑聲音猜測發聲者為何?
遊戲中可用問答的方式,猜的人問:「是你說的?」被指定的人可答:「是我說的」,或「不是我,是他說的」。


語言發展遲緩重要指標
雖然每個孩子的語言發展進度,會因諸多因素而有所不同,但魏貽汶表示,目前仍有一些具指標性的參考標準,來判定孩子是否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她說:「如果孩子在兩歲前,還不會說出具有意義性的單字,如媽媽、爸爸、再見等;或是到了三歲仍無不會說出完整的句子,父母都必須要開始尋求專家協助診斷,以及訂定遲緩兒專屬的語言教育計畫。」

魏貽汶指出,兒童的語言發展遲緩涉及成因相當複雜,在醫學診斷上,除了透過復健科的診療,還會結合神經內科、耳鼻喉科、心智科等科別,針對每位病童在神經、大腦、聽力、情緒等障礙或問題,進行全方位的症狀評估。魏貽汶表示,孩子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有應該出現的聽力反應及語言發展徵兆。底下是聽語異常發展參考指標,家中寶貝只要有一項符合,父母最好考慮帶孩子就醫檢查。

語言發展遲緩的判斷指標
年齡
聽力發展判斷
語言發展判斷
03個月
‧對於巨大聲響沒有驚嚇反應。
‧不會發出咕咕、咯咯的聲音
‧不會發出哭聲或愉悅聲
46個月
‧對於音調變化沒有反應。
‧不會注視、尋找聲音來源。
‧兒語中沒有包含不同的音種,如:ㄅ、ㄆ、ㄇ等音。
‧不會透過聲音,表達興奮或憤怒。
712個月
‧沒有轉向並注視聲源的反應能 力。
‧對於如:過來、要不要等指令沒有反應。
‧兒語中沒有包含重複的音節,例如ㄅㄚㄅㄚ、ㄊㄚㄊㄚ。
‧不會使用言語或非哭泣的聲音,來得到或維持注意力。
12



‧無法指認身體部位或書中圖片。
‧對於簡單的指令如:丟球、拿鞋子,無法遵從實行或理解。
‧詞彙量沒有每個月顯著增加。
‧不會利用兩個單字組成語句。如:把媽媽、水,組成「媽媽喝水」。
‧不會使用如:什麼?哪裡?等疑問句。
23
‧不會區別如:上下、大小的意義區別。
‧無法順利完成二步驟的指令動作。例如:拿起書,再放在桌上。
‧無法使用二到三字詞的語句來表達想法和要求。
‧家中的熟悉聽者,無法順利瞭解小孩的言語表達。


結語:
想培養自己的孩子當個小小演說家,光靠語言能力的養成是不夠的。魏貽汶認為,父母除了依照孩子的年齡,為他安排語言學習時程,塑造具安全感且高度豐富性的生活情境,也是小小演說家養成的重要關鍵。

但是話說回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與我們好好的進行語言溝通,有一些小寶貝因為某些不可抗拒的原因,如智力嚴重不足或疾病因素,甚至是不知名的原因,無法正常使用語言與外界溝通,這時父母除了需要更多耐心,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利用輔助性的手勢或道具達成溝通目的,就成了另一項選擇。其實語言的存在目的即是溝通,掌握正確語言教養方法,給予孩子愛與勇氣,一樣能終結寶貝在成長階段的各種語言學習問題,順利打開「話匣子」,當個能言善道的小小意見領袖。

諮詢專家:
*魏貽汶
職稱:馬偕紀念醫院台北院區復健科語言治療師
學歷: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聽語障礙科學研究所語言病理組經歷:馬偕醫院早產兒追蹤小組兒童心理師、馬偕紀念醫院台北院區復健科語言治療師








********************************************************************************

寶寶晚說話是"大器晚成"嗎?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說話晚是大器晚成孩子說話越晚越聰明,其實,這是沒影的事,這種觀點是不對的。專家表示,小寶寶到了1歲左右就開始學語,說幾個簡單的詞句,如果到了兩三歲還不會開口說話,醫學上就稱為言語發育遲緩。言語遲緩的原因很多,通常影響孩子說話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生理原因、心理原因和家庭原因。

  從生理上講,如果孩子的聽力本身有問題或發音器官不正常,會導致無法正常發音,比如,孩子若出現舌系帶過短、唇裂、?裂等異常,就會出現發聲氣流走向失常和發聲協調困難,影響發音﹔如果孩子有聽力障礙,也會影響語言的發展。如果孩子得了孤獨症,或者是智力低下,也可能不會說話。

  不過,大多數孩子不肯說話是由家庭環境造成的。有些父母經常把孩子不會說的話挂在嘴邊,久而久之,孩子習慣了聽,就不願開口了﹔也有極少數家長,強迫孩子說話或把孩子發音不准當笑料,不經意間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於是變得不肯開口。

  另外,孩子出生后一直聽著方言長大,孩子周圍的成人普通話說得不標准,孩子學普通話可能會有發音不准的現象。

  正確教孩子說話

  說話是寶寶必須學會的基本能力之一,怎樣能夠讓寶寶順順利利學說話呢?從家長的角度看,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父母對寶寶的要求不要反應太快,比如寶寶指著水瓶,家長馬上明白這是寶寶想喝水了,於是馬上把水瓶遞給他,這樣使寶寶失去了說話的機會。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當寶寶指著水瓶,你可以引導孩子說出來她想干什麼,就算僅僅說一個字,你就應該鼓勵他,因為這是不小的進步。他懂得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了。

  其次,不要經常用兒語和寶寶說話,簡單地說就是不說不完整的話,例如,吃飯說成飯飯。長期用這樣的語言與寶寶講話,會拖延了孩子過渡到說完整話的時間。

  第三,不要老是重復寶寶的錯誤發音。剛學會說話的寶寶存在著發音不准的現象,如把蘋果說成蘋朵等等。成人可能會覺得好玩,可愛,在不經意間重復錯誤的發音,父母不要學孩子的發音,而應當用正確的語言來與寶寶說話,時間一長,在正確語音的指導下,發音就會逐漸正確。

   第四,別讓寶寶置身於語言復雜的環境當中,有些家庭中父母、爺爺奶奶、保姆各有各的方言,語言環境復雜,多種方言並存,這會使正處於模仿成人語言的小寶寶產生困惑,其結果是導致寶寶說話晚。因此在0.5-2歲這個學習語言的關鍵期,家人應著重教他正確的語言,最好都說普通話,避免語言環境過於混亂。






************************************************************************

寶寶比較慢講話?寶寶怎麼還不開口說話?

現在很多小寶寶都是兩歲後才講話,雖然聽得明白,心思也活,但就是守口如瓶,怎麼逗都不肯開口。 對此,不少老人表示:貴人語遲是好現象,孩子將來一定聰明又富貴! 但不少年輕父母卻提心吊膽,眼見別人家孩子說話那​​麼溜,自家孩子怎麼還不捨得吭聲呢。

對此,兒科專家表示,此類現像要分兩類情況分析:大部分孩子的晚開口屬於正常範疇,僅僅因為孩子語言發育稍晚,可能與先天遺傳、周圍環境、父母語言行為等有關。 如何讓寶寶早點正確清晰發音? 專家建議父母、監護人都得做點功課,隨時隨地配合寶寶牙牙學語非常重要。

而另一種情況則可能提醒:小部分孩子存在聽力或發音、智力障礙,對於這類患兒,要儘早識別,一旦確診應該盡快治療,或可挽回部分甚至大部分語言能力。

寶寶說話晚與聰明富貴沒關係

貴人語遲,每當孩子開口說話晚時,不少老人經常會道出這樣的安慰性俗語。 對此,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兒童神經內分泌專科主任羅向陽教授表示:說話晚的孩子很可能是因個體差異等原因所致,其智商其實與說話早的孩子沒有多大差別,但由此推斷出其會更聰明或更命好,這種說法毫無科學依據,只是大人的美好寄願。

貴人語遲出自論語的「貴人語遲,敏於行卻不訥於言,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它的原意是指很多有謀略的人不善言談卻心中有數、行動迅猛,又稱「貴人不出語」,但在民間演變到後來,就衍生出小孩說話晚,可能是「貴人」的意思了。該院一位中文系畢業的​​醫護人員如此解讀。

那為何有的寶寶不到兩歲便可流利背誦唐詩,而有的孩子卻明明全聽懂了,卻怎麼都不願意張嘴回應? 對此,專家表示每個小孩學說話的時間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個體差異,在聽力和發音等器官正常的前提下,比同齡孩子稍晚一些說話屬於正常,不用太過擔心。

孩子說話晚既可能有遺傳的原因,如很多孩子的父母小時候也是兩歲後才說話;也可能受周遭環境的影響,開口發音稍遲一些。” 


asc� So t ��� ��� 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新細明體;mso-fareast-theme-font: 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而另一種情況則可能提醒:小部分孩子存在聽力或發音、智力障礙,對於這類患兒,要儘早識別,一旦確診應該盡快治療,或可挽回部分甚至大部分語言能力。

寶寶說話晚與聰明富貴沒關係

貴人語遲,每當孩子開口說話晚時,不少老人經常會道出這樣的安慰性俗語。 對此,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兒童神經內分泌專科主任羅向陽教授表示:說話晚的孩子很可能是因個體差異等原因所致,其智商其實與說話早的孩子沒有多大差別,但由此推斷出其會更聰明或更命好,這種說法毫無科學依據,只是大人的美好寄願。

貴人語遲出自論語的「貴人語遲,敏於行卻不訥於言,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它的原意是指很多有謀略的人不善言談卻心中有數、行動迅猛,又稱「貴人不出語」,但在民間演變到後來,就衍生出小孩說話晚,可能是「貴人」的意思了。該院一位中文系畢業的​​醫護人員如此解讀。

那為何有的寶寶不到兩歲便可流利背誦唐詩,而有的孩子卻明明全聽懂了,卻怎麼都不願意張嘴回應? 對此,專家表示每個小孩學說話的時間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個體差異,在聽力和發音等器官正常的前提下,比同齡孩子稍晚一些說話屬於正常,不用太過擔心。

孩子說話晚既可能有遺傳的原因,如很多孩子的父母小時候也是兩歲後才說話;也可能受周遭環境的影響,開口發音稍遲一些。” 








*********************************************************************************
請多與寶寶說話~
【孩子的智力與3歲前聽到的語言多寡有關節!】

爸媽從小替寶寶換尿布、洗澡、餵飯時,多跟寶寶說話,是很重要的;爸媽如果能夠「多話」,寶寶就有機會聽進更多字彙,可以促進大腦中神經的連接。

⋯⋯ 我有一位學生,結婚不久便懷孕了,她捨不得剛開始的事業,便把孩子托給鄉下的婆婆帶,不料,兩個月不到,婆婆中風了,無法幫忙,便把嬰兒再轉托給同村的嬸婆帶。孩子從小就很乖,吃飽了睡,睡飽了吃。

冬天時,嬸婆把他穿好了衣服,放在門口晒太陽,夏天時,把嬰兒車推到大榕樹下,看著人來人往,都不吵鬧。她等到孩子要進小學了才把他帶回台北。想不到,現在三年級了,仍不適應台北的生活,時時想去田野上跑,不喜歡上學,學習緩慢,上課不專心,缺乏主動性。

她聽到很多有關注意力缺失的故事,便來找我,希望做神經上的檢查。她說她與她先生都是博士,孩子智商應該沒問題,想要知道大腦是否病變。我聽了 她描述孩子成長的過程後有點感慨,問她怎麼忘記了1995年的那個重要的研究:孩子的智力跟他在3歲以前聽到的語言多寡有正相關

這個研究發現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平均一小時跟嬰兒講1500字,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平均一小時講2100字,但知識水準低,整天愛看電視,尤 其領救濟金的父母,只跟孩子講600字而已。研究者推算到孩子3歲時,愛跟孩子說話的父母已經跟孩子講了四千八百萬字了,而惜話如金的父母,他們的孩子才 聽到一千三百萬,差了3.7倍。


【別以為小小孩聽不懂,就不跟他說!】
這個研究發現最重要的時期是1歲以 前,也就是一般人認為孩子還聽不懂父母在講什麼的時候,最關鍵。那些認為孩子反正聽不懂,在他們12個月以前不跟孩子說話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在認知上的發 展比一開始父母就跟他們說話的嬰兒差了許多。當這些嬰兒長到3歲時,研究者給他們作《史丹佛-比奈智力測驗》,發現孩子的詞彙與他小時候聽到字數的相關係 數為0.6,假如扣除父母平日掛在嘴邊的「把飯吃完」,「快去洗澡」,「很去睡覺」,這種例行公式的句字時,這個相關升到0.78,實驗者繼續追蹤這批孩 子到他們9歲,這時,他們在嬰兒期所聽到的字數與他門在《Peabody圖片詞彙測驗》的相關是0.77。


【與小嬰兒的生活對話,能促進大腦神經連結!】
父母在替孩子換尿布,洗澡,餵飯時所說的話可以促發孩子大腦中神經的連接,使他將來在處理訊息,思辨命題上比別人快。所以千萬不要以為孩子還小,不懂事,不跟他說話,其實,那時候說的話才是最重要的。

那麼,為什麼開電視給他看不可以呢?一樣都是聲音,不是嗎?研究發現效果不同,如果不是眼睛看著孩子,面對面跟他說話,那些聲是背景噪音,對孩子神經連接沒有什麼幫助。


【多跟孩子講話,孩子思考比較細密!】
在神經學上,神經元被重複刺激的次數越多,他們之間的連接越緊密,神經訊號發絲的越快。這種重複的刺激會改變神經迴路的連接,如果兩個神經元平 日沒有接觸,中間的間隙(即突觸)比較大時,訊息容易流失。孩子剛出生時,他大腦神經元的數量其實比他以後需要用到的多了許多,出生後,大腦便開始作修剪 的工作,把不需的神經元修剪掉,所謂不需要的就是不曾跟別的神經元連接過,單獨一個,發揮不了什麼功能的那些神經元。

因此在嬰兒期如果聽到四千八百萬字的孩子,他的神經連接當然比只聽到一千三百萬字的孩子神經連接密了很多,而且還不只是多了3.7倍而已,因為每一個神經元又可以有一千個以上,甚至一萬個左右的連接,這種連接的密度是很可觀的。

科學家認為這些從小父母有跟他們講很多話的孩子,他們在思想上會比較細密,反應會比較快,點子會比較多,在學校的表現也就比較好了。


【爸媽不只是養孩子,更要懂的教孩子】
現在北歐國家都鼓勵父母中有一人在家自己帶孩子,政府甚至補貼零用錢。台灣目前只有金門做到了這一點,當父母在家中自己帶孩子時,社會局每月津 貼三千元。父母帶孩子時,不可把他當寵物,只管吃喝,有空才跟他玩一下,孩子需要父母經常和說話玩耍,孩子而要教養,他的神經必須做對的連接。而品格更需 要長久、一致性的培養,才會成長的好。孩子照顧者也不能一直換,因為這樣孩子會沒有安全感。

孩子是我們一生最大的投資,沒有任何錢財名譽抵得上孩子的貼心與孝順。要孩子成材,我們要花時間教育他,第一步便是把他帶在自己身邊,陪伴他成長,確定他將來是個有品格的好人。


 文/洪蘭 國立中央大學 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教授兼所長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20431&prev=20437&l=f&fi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