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爸爸的苦惱

為什麼準爸爸也會出現懷孕的症狀?

做個稱職的準爸爸

老婆懷孕,丈夫須知

兒童情緒障礙 父母協助減壓

遲緩兒--早發現 早療育 成長更順利

帶孩子求診--準備二有、一不能與一會

淺談感覺統合與其遊戲

育兒好書分享


讓胎兒感受到爸媽的恩愛

三大步驟打造溫馨的嬰兒房

小天使為何夜哭不停?

六歲以下寶寶喝水要節制

寶寶貧血 補鐵 副食品如何添加

寶寶斷奶不容易

防治寶寶腹瀉的10個食療方

孕期腰酸背痛的保養原則

2012年10月30日 星期二

嘴歪眼斜 幼兒中風?淺談貝爾氏麻痺症

幼兒誤食異物怎麼辦?

把握治療黃金期 過動兒不再脫序

變天皮膚癢 勤幫寶貝保濕

提早和嬰兒說話對大腦有益

擔心電磁波 孕媽咪節制講手機

新生兒按摩 親密接觸的第一步

The Arizona Zone 聽故事時間囉

harcourtschool 單字練習(美國小學必學的單字)

KIZCLUB - 幼兒學習網站 可以畫畫學英文

內政部北區兒童之家兒童版


兒童 學前練習

ICD book 各國圖書網站 可將語系改成中文


學前練習-認識英文字母、數字、顏色、形狀的初級英文網站


立體勞作教學網站

super simple ABC phonics 自然發音 動畫圖片的練習


可列印,必學的 sight words 及 hifrequency words


寶寶愛閱讀


繪本阿公 啟發式美學教養

2012年10月26日 星期五

給北鼻的第一個學習-胎教

讓寶寶玩出聰明

發展遲緩?寶寶大動作發展的標準

爬行,讓寶寶更聰明

讓寶寶成為社交達人 經營人脈從0歲開始

親子視覺認知遊戲

解開認生寶寶的密碼

魔法父母造就小精靈--促進0~3歲感覺統合發展的玩具與活動

教孩子情緒管理

寶寶趴著睡智力發育快

聲光玩具 - 啟動寶寶感官能力

刺激寶寶腦部發展:黑白卡

母親的胎教

幼兒常吸奶嘴拇指 語言障礙率高

8個月寶寶的成長遊戲

孩子15種表情背後的真相

1 歲以下幼兒如何開發智能?

培養「想要閱讀」的熱情


孩子到底是怎麼學習的?

小孩子不必學電腦


教養的迷思

摒棄 + - × ÷ 算式 操作式學數合幼兒思維

幼兒學寫字的迷思

2012年10月23日 星期二

0-3歲與3-8歲小孩發展比較

認識兒童發展

小孩發音的問題如何改善.

小孩笨嗎?──如何辨認兒童的學習障礙

嬰幼兒神經發展與認識遲緩兒

如何發現發展偏差的小孩


改正孩子吸奶嘴與手指頭的習慣

新生兒來臨的衝擊與適應

數量概念的發展

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牙周病與早產兒

幼兒排泄習慣的培養

如何減輕孩子長牙不舒服的感覺?

六個月後嬰兒餵食疏忽不得

善用書籍媒體

6-12個月孩子活動設計

贏在關鍵500天


玩出感覺統合力

寶寶的主食和副食 + 餐間營養餅乾


0~1歲嬰兒發展指標

感覺統合參考資料

提供婚前優生健康檢查服務的機關


生男生女秘方大公開 .


警惕八種疾病多由母親傳

過敏兒bye!bye!孕婦遠離過敏的妙方

孕前規劃


「自然產」與「剖腹產」哪個好? .

母嬰親善常見問題 .

胎兒美白水果妙方 .

孕期衛生

高危險妊娠


一次搞定生育給付

2012年10月18日 星期四

用舊奶粉罐蓋子做漂亮相框

親子DIY

復活節彩蛋DIY製作方法

自己動手DIY

用洗碗海綿做的兒童家居飾品

氣球和麻繩編織的心型裝飾

鈕扣做的花束裝飾

教你怎麼做夜光罐,自己做會發光的罐子作為禮物最合適

DIY舊書做家居裝飾聖誕樹

紙箱變身術

摺紙玩具DIY


親愛的!我把垃圾變玩具了

[創意玩具DIY]

2D變3D~孩子的塗鴉畫像變娃娃!


孩子「最好吃」的藝術作品-繪畫餐盤 + 寶貝專屬5色套餐


親子DIY-只要吹風機,蠟筆變「油畫」!

拓印畫

要怎麼教孩子學走路?.

在家教狀元 孩子怎麼教,你要有主張! .

孩子生活常規怎麼教



媽咪寶貝 更新日期:2007-10-04 記者:採訪撰文∕莊惠旭 諮詢∕康寧醫護暨管理專校幼保科講師 楊琳


訓練常規的重要性



孩子從出生便不斷在觀察與模仿中學習,從中成長,並具備該有的知識而逐漸轉化成一般人,其中常規亦常在有形的規定與無形的學習中建立。建立常規,不僅可讓孩子懂得規矩,明白是非對錯,更是養成良好人格的基礎。


訓練常規的困難


雖說常規訓練相當重要,但要一步步訓練孩子學會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花許多時間。


寶寶什麼都不會要從頭教


不少爸媽認為,寶寶什麼都不會,要從頭教是一大難處,其實,換個角度想想,每個人學習時本來就是從什麼都不會開始,慢慢摸索、受挫再爬起,更何況是身心尚未發展成熟的嬰幼兒,也因此需要照顧者付出更多的耐心,一步步教,才能讓他逐漸學會。另一方面,2歲以上的孩子,自主性強,且會清楚的表達,對許多照顧者規定例行的規範會「不想做」、「懶得做」、「不愛做」,或即便瞭解常規的重要性也不做,但執行的動力卻常建立在「大人的逼促與發火」、「長輩的誘導與強迫」、「遭受責罵與鞭打」之下才完成,造成親子間的磨擦與不悅,亦是使得照顧者覺得教養困難之處。因此,訓練的前提是,照顧者應以寶寶的想法為出發點,想想:如果我是嬰幼兒,希望爸比媽咪怎麼教我?如果我不想做,爸比媽咪應該怎麼樣?您就比較不會覺得挫折感很深了!

孩子生活常規怎麼教

媽咪寶貝 更新日期:2007-10-04 記者:採訪撰文∕莊惠旭 諮詢∕康寧醫護暨管理專校幼保科講師 楊琳

教養標準不一


很多爸媽在教養孩子生活常規上常遇到的問題是,照顧者之間的標準不一。有的是夫妻之間、長輩之間,有的是父母與保母之間的教養觀點迥異,如此容易使得孩子無所適從,不知道該聽誰的才是對的,等他逐漸長大後,會在觀察下選邊站,或學會「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更別說能養成良好規範。因此,康寧醫護暨管理專校幼保科講師楊琳建議,當遇到教養方式有衝突時,照顧者們應針對問題仔細溝通與協調,協議出雙方可接受的方式,千萬不可讓孩子發覺雙重標準的「漏洞」現象。


忽略自身教養態度


訓練孩子養成良好常規,還有一點困難處是,如果沒有照顧者的要求,孩子常會忽略或忘記,這是讀者們所忽略到的。照顧者們要要求孩子,但在不同的情境之下,您是否同樣能給予孩子學習常規時所需的充裕資源?如帶孩子到別人家做客,離開時能否如同在家一樣,有耐心的讓孩子把鞋子穿好,而不會因為孩子邊穿邊哭予以責罵?楊琳表示,面對孩子尚在學習常規的階段,照顧者們可以給予一致的鼓勵、指導與適時的協助,不能礙於情境與面子立即代勞,如此對孩子常規的建立才有幫助。


未能徹底施行規範


如剛建立規範時要求嚴格,之後照顧者會礙於各種因素(時間不足、避免紛亂場面)而出現「隨便」、「沒辦法」、「無所謂」、「還好啦」等沒有徹底執行,楊琳指出,這也是構成照顧者們教養生活常規困難之處,容易導致前功盡棄、半途而廢等狀況,因此,提醒照顧者,規矩一旦訂定了,就要認真執行,且全家人都要跟著做,不能讓寶寶有「為什麼只有我做,誰誰誰都不用做」的不平衡心態。

訓生活常規的方法


訂定規範需讓孩子明白原因,孩子在理解與清楚後,就比較能牢記與力行。這是建立在平等與尊重的原則下所採取的教育理念。同時,照顧者們應接受孩子提出的疑問、「為什麼」與不服之詞,且耐心、和善的回應,使常規的內容與趨向是親子共識,而非您說什麼就是什麼,孩子一定要照做,沒有原因!建議您可試試下列方式,幫助您更容易訓練孩子養成常規:


從小訓練,親自示範


楊琳表示,從孩子一出生,由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吃」與「睡」開始培養常規,是最自然且最容易收到成效的方式。隨著年紀的增長,大人的要求與期待會與日俱增,但孩子一切的行為規範是自小養成的,如回家第一件事是洗手,當孩子還小時,需由照顧者協助如何抹肥皂、開水龍頭洗手,親身做給孩子看,再逐漸訓練,等到他們約2歲半左右,便能自己做到,這主要是孩子每日看著大人們做,耳濡目染與徹底執行的結果,可見身教重於言教的重要性。照顧者需懂得孩子在耳濡目染下的學習力,遠超過照顧者們三不五時耳提面命的道理,因此在訂定規範時,大人應先自我要求並做到,再約束孩子。


耳提面命,及時糾正


由於孩子年紀小,容易因外在事物與情境忘記應有的規則,需要照顧者適時的叮嚀與提醒。但照顧者的口氣要溫和,且有耐心,避免失去本意也破壞了親子關係。另外,楊琳表示,面對孩子不良的言行,照顧者即時的指正很重要,但大人的態度要特別留意,不要過於驚慌、憤怒或直接指責,因如此孩子可能在保護意識下表現出較負向的行為。他建議,您可親自走到孩子的面前,親聲細語的表達或直接溫柔的校正錯誤的行為,讓孩子保有尊嚴也不會破壞彼此的關係與當下的氣氛。

必要的發威與強迫


雖說訓練的過程最好能以溫和的口吻告知,但有時這樣的方式並非一定有效,且不是每個孩子都吃這一套,孩子常會明知故犯,有時即便當場糾正還是依然故我。對此,楊琳建議,大聲嚇阻實是一個必要的方式,如此能讓孩子了解事態的嚴重與您的認真態度。但建議接下來依然要就事件作清楚性的溝通,讓孩子對事件與大人之所以如此表現有所理解與認知,如此在常規上的建立才有助益。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jQr72aGCGR6hHj1aHMqk2A--/article?mid=2884



遊戲引導

另外,在訓練過程中會用遊戲的方式,或唱歌、編順口溜引導孩子,這樣的方式可幫助孩子在輕鬆、自然的環境下學習,是很好的方法,楊琳指出,設計遊戲或技倆可讓孩子「服從」常規。如用餐時,假裝與孩子搶食,孩子自會火速的把食物吃進去,並且得意自己的優勝。您也可表明自己需要小幫手的協助,請他幫忙做,多數孩子會希望自己像大人一樣有能力被肯定,在協助他人的過程中自會培訓常規並養成習慣。另一方面,楊琳進一步建議,照顧者還可運用親子閱讀,建立孩子基本觀念,並使他了解正確言行的影響性。您也可以適時編故事講給孩子聽,但需避免語帶恐嚇與威脅,如此可使孩子對有趣的內容記憶深刻,還會運用此故事來提醒您。

正向回饋,負向說理


賞罰分明,是許多讀者在教養上都知道運用的方式,肯定與鼓勵可以讓孩子增加正面行為。當孩子達到要求時,照顧者應不吝於給予讚美,還可表示您因孩子的言行感到十分的榮耀,使他被肯定。另一方面,當孩子做錯時,照顧者應有耐心告訴他錯在哪,應該怎麼做才正確,使他記住教訓,避免再犯。


遇挫時該如何調適


在訓練孩子的過程中,難免會有挫折,但照顧者們若能反求諸己,先要求自己身體力行,親自做給孩子看,就能讓孩子學著逐漸做到您的要求,對於訓練過程中遇到許多困難或因孩子的個別差異,狀況必會多元或千奇百怪。楊琳建議,照顧者應調適好自己心態,只要您有心去了解、請益有經驗的人及尋找可行的方法,時間一久,您的孩子必會在您的努力下建立良好的常規。





教養是條辛苦且漫長的道路,唯有您的耐心、毅力與不厭其煩的指導,才能幫助孩子學得更快、更好,我們期望每個照顧者都能仔細了解孩子,傾聽他們的需求,依其個性予以教導,使每個孩子學會規矩,養成完善人格。

http://tw.news.yahoo.com/marticle/url/d/a/071004/40/lsaa.html?type=old&pg=5







******************************************************************************
對待小孩有兩個原則 


對待小孩有兩個原則:
       
一是事先的約法三章,
       
二是事後毫不妥協。 


※※※※※※※※※※※※※※※※※※※※※※※※※※※※※※※※※

比較亞洲父母與歐美父母對小孩的教育方式,常發現歐美家長就比亞洲家長來得民主開放些,她們視每一個小孩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因此會重視「尊重」與「溝通」。
但例外的是,西方家長對於小孩的社交禮儀及餐桌態度,就有著遠比亞洲家長更嚴格的標準。
猶記得一年前,我受邀到德國友人家作客,友人有一子,年約四歲,用餐前,友人特別以小碟子盛一小份食物和藹的告訴小孩:「如果沒有乖乖吃完,那他就沒有任何餐後甜點了。」
當日晚餐,美酒佳餚,大人痛快閒聊,年幼稚子不知何時已不聲不響離開餐桌,留下一碟只扒了幾口的殘食。
宴末,女主人端出巧克力冰淇淋,小孩一見是自己最愛的甜點,露出機靈的目光,百般央求媽媽分一些解饞,德國媽媽卻絲毫不為所動,只顧招呼客人。我心中暗想,不過是個四歲的幼童,做媽媽的何必如此一板一眼,嚴厲以對呢過了一年,再度受邀到同一家庭作客,小孩的改變著實令我吃驚,用餐前,媽媽依然約法三章,只見小孩認真用畢餐盤食物,並徵詢媽媽同意,才離開餐桌到角落玩玩具。所以,當天,小孩吃到了喜愛的餐後甜點。
德國友人對我說:「對待小孩,有兩個原則,一是事先的約法三章,二是事後毫不妥協。」。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與德國鄰居出外野餐。百花綻放的春天,與鄰居一家人郊遊踏青,鄰居太太準備了新鮮的麵包、乳酪、香腸當作午餐。隨行孩子們因禁不住原野的呼喚,不顧飲食而嬉戲遊玩。媽媽告誡小孩,用餐時間如果離去不吃,到下午回家前,不會再有任何食物,小孩依然玩她們的。
果然,開車回家途中,小孩們哭鬧著肚子餓,德國媽媽視而不見,同行的爺爺奶奶也立場一致,並未遊說鄰人。一個多小時的路程,竟果真不給小孩任何食物,任由其哭鬧。
事後,我與鄰居太太聊及此事:「小孩子哭著肚子餓,你心裡不難過嗎?」鄰居太太說: 「當然也會不捨得!可是,只要想到,如果父母自己先違背原則,那麼教育小孩就會一次比一次難。」
我又再半開玩笑問:「可是,你不怕小孩生氣,或長大後留下心理陰影?」,「不會,因為我們自己孩提時代也是如此教育,當時也會偷偷抱怨父母,可是,日漸成長便會理解父母要求……」。
鄰居太太說:「其實,教養小孩並不難,難的是父母親本身,是否可以前後立場堅定,這對身為父母的我們也是一種『意志力』的考驗呢?」有太多的父母因為心軟,因為疼惜自己的孩子,所以無法堅守自己說出的話,結果小孩就順竿而上,越大越難教育……
這種情形在我們出外到餐廳吃飯時到處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小孩…… 在我們尊重孩子的想法的同時,是否也可以和她(他)們溝通,讓他們知道我們的堅持與原則。或許一時之間您會覺得不忍,您會覺得孩子吵鬧感到不耐, 但請您堅持,因為這是為訓練孩子們「為自己行為後果負責」及提昇「挫折容忍度」。


QUOTE:

一直深信~對孩子一定要"溫和且堅定"……常看到許多媽媽對孩子說…"你看!叫你起床就不起床~每天還要老媽我叫到發火了才肯起床"……結果卻發現~這個老媽在孩子起床後幫忙整理衣服收書包……這樣孩子怎能體會什麼叫做不起床真的會來不及呢??……若是前一晚幫孩子調好鬧鐘~與他約定鬧鐘響了要自己起床~不起床遲到了就自己負責~這樣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會比較好呢??……

資料來源http://blog.yam.com/peggyv168/category/1/page=69







********************************************************************************
教寶貝學規矩的六種妙招
都說一歲寶寶最讓人頭疼,自從他們學會走路,能和你對話後,他們就變得無組織無紀律。
不是昨天咬了小朋友,就是今天又把自己的勺子扔到馬桶裏,甚至你都無法預測他明天又
會出現什麽讓人頭疼的行爲。

            這個時候你應該注意:該教他學點規矩了。

            不是孩子不懂規矩,是他受到太多自身的局限。

              
1、 寶寶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能力相對薄弱。

美國兒童行爲研究學者Rothbaum教授認爲,對一歲寶寶來說,和他飛速發展的認知能力相比,他對事物的理解能力就像一直停滯不前。所以,想讓他用這些可憐的理解力去領會一條條規矩(哪怕是非常簡單明白的)是很困難的。而且這時的孩子還不具備預測別人想法的能力  。

難怪晨晨會對媽媽的態度視而不見。不會說話,不會表達,只能聽懂部分語言,這些都是寶寶學規矩的障礙。專家解釋說,寶寶在一歲半以前,雖然能說一些最基本的語言,能聽懂一些簡單的對話。但是僅憑這點語言能力還不能讓他別人正常交流。


2、 寶寶還沒有時間感和空間感。

  想讓這個年齡的寶寶理解時間的概念是件公認的難事。也許你告訴他“停下來”,他還能理解。但是如果你對他說“等一會”,那就太爲難他了。你必須先要讓他知道“一會”究竟是個什麽概念。寶寶所能理解的時間概念只是:你有沒有及時滿足他的願望。也就是說,他想要一個玩具,你能及時滿足他,他可能會按照你制定的規矩好好坐在那玩;一旦你沒能按他的要求做,他便會大哭大鬧。

3、 頑童心理在作怪。

              有時候寶寶喜歡破壞規矩,只是想和你開個玩笑,看看你吃驚甚至憤怒的表情。比如,寶寶剛剛學會開動電視開關的時候,他會對此事很感興趣,會一直反復的開、關電視。如果你在這個時候表情嚴肅的要求他停下來,可能會適得其反。因爲他已經從你的態度中得到一個新的遊戲:只要我去觸摸電視,爸爸臉上就會出現好玩的表情,還會和我說話(即使你說的是個“不”,我也喜歡)。

寶貝的學習過程儘管有上面種種不利因素影響,這個年齡的寶寶仍然可以學會一些最基礎的規矩。研究表明,12個月左右的寶寶可以通過觀察爸爸媽媽對待人、事、物的態度,學會什麽是對,什麽是錯,什麽是好,什麽是壞。到了一歲末的時候,寶寶就可以認識到其他人的感覺變化。這時你就可以教他咬人是不對的,被咬到的人會很疼,很難受。甚至可以讓他親身體驗一下。

教孩子學規矩之前,先要確認孩子是否理解你所講的規矩內容。就像你教他唱歌一樣,要先給他解釋歌詞的意思。這樣他才能記得深刻。這個過程很漫長,需要你付出加倍的耐心和理解,等待他發出“我明白了”的信號。教這麽小的孩子懂規矩有意義嗎?對答是肯定的。就像你教嬰兒說話一樣,可能他不會在馬上就學會,但他會把這些知識一點點積累下來。

所以,你也應該從一歲開始教會寶寶懂規矩,學會避免危險,學會如何與別人相處,這些都是寶貝社交能力的縮影。只不過你要做好持久戰的準備。




 教寶貝學規矩的有效方法

1、 不要只在旁邊說,要演示給寶寶看。

簡單的一句話往往不能讓孩子理解其中的含義,所以最好加上你的表情和語調,讓你的課堂變得更可愛,更容易接受。
     
比如當你對孩子說“不要動電源插座”,語調不要太嚴厲,稍帶嚴肅就可以,再加上點微怒的面部表情,寶寶能從你的聲音和表情上看出:他做的事是不對的。相反,如果你表現的過於緊張,聲音太尖銳,還連帶一串的批評,那寶寶也會回復給你同樣的反應,堅決和你對著幹。你們的學規矩課堂,就會變成戰場。

2、 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不要以爲只告訴孩子一次“這是不對的”,他就會銘記在心。如果你指出孩子一次錯誤,而對其他幾次視而不見,那孩子心裏必定會感到疑惑:我麽這做究竟是對還是不對?然後爲瞭解決這個疑惑,他會不停地嘗試再做一次。所以給孩子重復“規矩課程”,這樣他才能溫故知新。

3、 做個好榜樣。

寶寶經常會從你的行爲中學習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這就意味著,你的行爲一定要是好行爲。比如,多使用“請”,不要動不動就發怒,要學會等待。你也可以主動向寶寶顯示你的好行爲。比如“你看,媽媽把報紙分給爸爸看,我們很喜歡一起分享”。

4、 面對現實。

專家提醒我們,你不能期望一個一歲寶寶懂得所有規矩,在教育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尺度。比如,孩子會本能地把拿到地東西放到嘴裏,這是他認識事物的一種獨特的方式。這時候你應該避免一些像髮卡,硬幣,容易導致孩子窒息的東西出現在他能夠到的地方。還有,媽媽最好長長頭髮梳起來,以免孩子亂抓。


5、 選好時機。

讓一個一歲寶寶整天保持旺盛的精力是不太可能的。一旦孩子感到疲勞、饑餓或心情不好,就很容易發脾氣。這個時候你就不要再堅持讓他學規矩,給他一點“課間休息”時間吧。另外,對寶寶來說,太多的規矩會讓他反感。最好能挑出一些比較重要的教給他,比如不可以咬人,電源不能動,搶人東西是不對的。不過這也要根據寶寶的具體情況定,如果你覺得他的某種行爲實在讓你無法忍受,當然可以把這種規矩放在首位了。

              
6、 別忽視孩子的創造性。

要提起注意的是,孩子的行爲不全是不合理的,有時候是他創造性的表現。只要他不傷害到自己和別人,還是要保護孩子的創造性。當你發現他會用櫥櫃裏的瓶瓶罐罐敲打出自己的節奏時,何不和他一起享受其中的樂趣呢?

Tips:如果寶寶……你應該立即……再試著……咬別人把他抱走,並嚴肅的對他說“這樣做不對”。要求他向被咬的人道歉。

從別人手裏搶玩具用其他東西吸引寶寶注意力,並把玩具還回去。當其他小朋友不想玩這個玩具的時候,你再把玩具拿給寶寶,並對他說“輪到你了”。

吃一些不能食用的東西把它從寶寶嘴邊拿走,堅定的告訴“不能吃這個”。向寶寶解釋這個東西的功能。比如“這只筆是用來畫畫的,不能吃。看媽媽畫了一隻小貓”。

在飯店裏大聲尖叫找個東西分散寶寶注意力,讓他安靜下來。向他解釋,你剛剛的聲音適合在外面使用,但你現在是在屋裏,就要小聲點。

資料來源http://blog.yam.com/peggyv168/category/1/page=47






******************************************************************************

孩子需要紀律 

有一些父母習慣用暴力修理、掌摑、拳打腳踢的方式來「管控」小孩。

有一些父母經常羞辱、貶低、謾罵、或威脅恐嚇自己的孩子。

在這種家庭成長的孩子,等於活在俘虜集中營或者思想改造營中。將來往往個性叛逆、或有暴力傾向、或易有情緒與心理偏差。

我們付出什麼,就會得到什麼。如果經常給予孩子的是暴力傷害,那麼得到孩子的叛逆頂撞也是應該的。如果我們經常罵孩子沒用和笨,那麼孩子變笨與沒用是理所當然的。如果我們以威脅恐嚇孩子為樂,那麼孩子將來就會如我們所願地成為無能、無自信與情緒不穩的人。

兒童教育專家 L. 羅恩 賀伯特說過:「每一項懲罰都是在招認自己的控制能力不好。

當一個人沒有能力良好掌控孩子的行為時,才會訴諸蠻力、處罰與威脅。也就是說,一個愛打罵小孩的父母,等於是無能的父母,他的唯一法寶就是靠打罵。

而當被打罵的孩子越長越大,越來越叛逆,父母只得用越來越多的力氣來試圖管控。直到父母最後沒力時,就換孩子來報復了。

孩子是我們最親密與最重要的家人,但也可能是我們傷害最深最殘酷的對象。

雖然我們說不要打罵小孩,但不代表就可以放縱溺愛。孩子不是聖人,也會犯錯,也會怠惰,也會有傷害他人的舉止。當孩子做錯事卻一直沒有人予以糾正,等於在眼睜睜看著這個小孩逐步邁向自我毀滅。

孩子的生活必須有適當的紀律。這並非說要隨時準備棍子在旁伺候,或者叨唸不休與辱罵,那是威脅恐嚇,不是紀律。

紀律就如同家庭的法律,要事先告知孩子哪些是可以做的與不可以做的,違犯了之後會有什麼懲處,向孩子清楚說明解釋並且他真的同意之後,才開始貫徹實行。

一種很糟的作法是獨裁式管教,對錯獎懲都是隨父母心情好壞,隨時任意改變。這會給孩子不安全與不穩定感,孩子會起而反抗父母的管教,就如同人民會對抗恣意妄為的獨裁 暴 君與政府一樣。叛逆就是這樣養成的。

相反的,有穩定且明確規範的家庭,孩子反而會擁有更多的自由,不用擔心何時又會「觸犯天威」,莫名奇妙又被修理或挨罵。

只要孩子沒違反規定,就不要管他。這一點很重要。就如同我們沒犯法的話,政府與警察是不能干涉的,這樣人民才會感到自由與安全。

剛開始對孩子要求紀律時,需要有一段適應期,孩子會不習慣,或者想試探看看你是不是玩真的,這時,溫和而堅定地執行事先規定的紀律就是你成功與否的關鍵了。

還有,懲處方式不要用體罰或者辱罵。孩子表現良好,記得一定要給獎勵。

文章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oliver-article/article?mid=2202&prev=2434&next=2091&l=f&fid=5

http://blog.yam.com/peggyv168/category/1/page=29








*******************************************************************************

思維記憶Up!人際關係Up! 讓寶寶玩出天分

如何從玩培養思維力

遊戲是孩子原始的本能,透過遊戲可讓他們從中探索世界,發現問題。盧雯月指出,孩子會從遊戲中尋找過去的經驗,累積思考,並重組、改變思維內容,使他們有能力學習更高層的知識,且遊戲可幫助孩子探索,使他們從固有的認知做印證,此即為「發現學習」。如何讓孩子從玩中培養思維力,盧雯月建議,照顧者應讓孩子多接觸、探索,不可強迫,讓他自己主動學習,才可從中累積能力。


3歲前寶寶記憶發展


特色一:只記快樂的事
03歲的嬰幼兒記憶富有情緒色彩,尤其容易記住那些使他們感到愉快、悲傷或是氣憤的的事物或情境,以及其他容易引起情緒反應的事物。此外,當他們在聽兒歌、故事時,特別容易記住最有感情的句子,因為這些能引起他們情緒反應。另外,第一次的經驗,也能使他們記得特別牢。上述這些情緒記憶大約開始於出生6個月或更早時。
特色二:記憶短暫
寶寶3歲前的記憶內容在腦中保留時間較短暫,一般不會超過1年。過去曾經有研究發現,當過去見過的事物重新出現在眼前,1歲內的寶寶只認得幾天前的事物;2歲的寶寶只認識幾個星期前的事物;3歲的寶寶則認得幾個月前的事物。當見過的事物不在眼前時,1歲以內的寶寶無法想起;2歲以內的寶寶可想起幾天前的事物;3歲的寶寶則可想起幾個星期前的事物。
特色三:記憶隨性
3歲以下的幼兒記憶無目的及意義,凡是他們感興趣、印象深刻的事,都會比較容易記住。在生活中,您常會驚訝的發現幼兒隨性記憶的潛力,如當您在找一件物品找不到,而孩子知道物品的位置,他可能可以一下就幫您找到,這是因為03歲的嬰幼兒非常擅長這種隨意、無意記憶。

培養寶寶記憶力時,必須先讓他專心下來,才有助增加記憶內容。盧雯月表示,照顧者或許會認為寶寶活潑好動,無法好好靜下來學習,然而其實寶寶有把心思專心放在一件事上的能力,前提是必須讓他遠離干擾源,一旦讓孩子專注下來學習,建議照顧者可教孩子用歸類的方法來記,並優先記憶重要的資訊,如家裡地址、電話,以備不時之需。
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照顧者還可運用工具來幫助寶寶培養記憶。有些市售記憶書附有學習光碟,內容豐富且多元,從物品認知到語言學習都有,種類繁多,照顧者可讓寶寶反覆聽,從中學習,有助提升其記憶理解的能力。


激發寶寶思維及記憶之遊戲 自己找答案


內容:在玩的過程中,丟問題給寶寶,給予線索,讓他發問、思考、收集資料,等待他回答,可以跟孩子說:「你的問題我沒辦法解決,你還可以怎麼解決?」讓他自己去多方收集資料、分析、比較,並做摘要。
意義:培養孩子邏輯、思考、歸納、分析及推論能力。


做遊戲,興趣記憶


內容:將小物品放在杯子中,讓孩子倒出來、裝進去,去觀察、探索。
意義:可幫助幼兒大小肌肉發展,且能培養觀察、記憶及思考能力。


善用多重感官經驗

內容:如教他認識水果,可先示範教他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最後嚐一嚐,再讓他自己重複一次,經由看、聞、摸、嚐的認識後,最後再讓他畫下來。
意義:藉由多重感官經驗,可加深孩子的記憶。


唱歌、唸詩


內容:教寶寶唸唱一些有韻腳、押韻的字句、詩詞或兒歌,可同時搭配舞蹈、動作。
意義:教寶寶運用相關字詞歸類、或是運用動作來加深記憶,有助他使用此種記憶法來記其他事物。



優勢二:人際關係提升 嬰幼兒與人的關係


即使是剛出生沒多久的嬰兒,如果以充滿感情的自然聲音對他說話,他也會有動身體的反應,這是因為人一出生,便具有與人相處的能力之基礎,孩子的社會性,就是透過這種本身的能力,加上與周遭親人及他人相處的關係,逐漸建立出來的,當寶寶在03歲時,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遠比和朋友相處玩樂來得重要,因為這不僅是他們與人相處的初步社會化過程,且當他們確立能隨時凝視、保護自己的人在旁邊,即能在建立關係不久後,與對方成為朋友,一起玩,進一步成功踏上社會化的路。


培養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人無法離群索居,孩子在成長、學習的過程中,無論是高尚的道德品格,或是良好的修養,都不可能在團體之外培養出來,唯有透過與他人接觸、交往才能逐漸形成,因此,每一個成功的人,都離不開社會、團體及他人的支持與幫助。雖說與人交往的過程、對象、方式和環境各不相同,但總括來說,都是依照一定的目的、作用和原則去進行的,因此當他們特別喜歡某一個人,會表現出主動與對方親近、一起玩耍,從中建立其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反應個人或群體尋求滿足需要的心理狀態,不同的人際關係會引起不同的情感,如心情愉悅、難過、痛苦等,這些心理狀態會影響人生的某個階段,甚至可能一生,因此從小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對每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讓孩子學習與人相處,可培養他敬天愛物的道德觀,有同理心,懂得為他人著想,以及體諒、尊重對方,這些觀念都是從人與人的關係發展出來的。

從遊戲學會與人分享


觀察幾個孩子一起玩耍,沒多久您一定會發現他們開始出現為玩具爭執的情形,那個爭得最兇,不願與人分享的孩子,通常是以自我為中心,表現出來的行為是小氣的、自私的,通常這樣的孩子在家中是個小霸王,認為什麼東西都一定要給他,不拿到手誓不罷休,且會大吵大鬧一番。
如果,您想讓孩子氣度變得大一點,學習與人分享,遊戲便是最好的方式。一旦遊戲過程中發生爭吵,您可以提供可替代的玩具供他選擇,解決此場紛爭的關鍵便在於尊重孩子,讓他有自己選擇、處理自己玩具的權利,而當他決定與人分享、交涉時,應給予他適當的肯定,讓他意識到做對了,會加強他與人分享的正面行為。


解決問題增進人際關係


玩,除了可讓孩子學會分享,還可學習如何與人交涉、以及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盧雯月表示,現今少子化趨勢,教養孩子必須讓他了解您的想法,不是一定要他達成您的期望,若要培養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需讓他學習妥協。
解決問題的過程可讓孩子學會認知、面對社會問題及控管情緒三方面。當孩子在玩的時候出現紛爭,照顧者應避免介入去解決衝突,建議讓孩子們自己面對、處理,使他們從中學會如何解決問題,藉此一方面培養人際關係,另一方面提升其推理、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當他們無法達成自己需求,還可學習如何控管情緒。
盧雯月指出,照顧者不需為每個孩子準備一個玩具,如此孩子只會自己玩,不會有任何學習機會,他建議,應為孩子準備辦家家酒之類的玩具,或是角色扮演的遊戲,有時照顧者也可和孩子一起玩,讓孩子在這過程中有與人語言互動的機會,學習察言觀色,但應盡量避免讓孩子接近電腦或電視,除非照顧者願意與他一起討論,否則這樣的遊戲孩子只是單方面玩耍,沒有任何學習機會。
遊戲本身是社會層面的發展,照顧者應讓孩子多與同齡的孩子接觸,才可增進他與人分享的經驗,促進建立人際關係。

內容:跟孩子說要玩,但沒有素材,讓他自己去找素材、找道具,自己想辦法建構出玩具。
意義:培養孩子創造、思考及解決問題能力。


拋問題


內容:丟一些問題給孩子,也讓他反問您。
意義:從互問的過程中,讓孩子腦力激盪,也學習質問的能力。


辦家家酒


內容:準備一些家中現有的小鍋具、杯子等讓孩子們玩。
意義:培養孩子與人相處、思考及解決問題能力。


共同閱讀


內容:準備一本書,讓孩子一起看。
意義:培養孩子與人相處,並能提升其語文及認知能力。

採訪撰文/莊惠旭 諮詢/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盧雯月

http://tw.news.yahoo.com/marticle/url/d/a/071004/40/lsac.html?type=old&pg=6







*************************************************************************

自 由 與 紀 律
陳秀芬 演講

                                                        翁靜育、李景新 整理
在蒙特梭利幼稚園裡,我們得到一個深刻的印象:孩子們自動自發地做事,他們很自由地到處走動、或交談、或自己選擇工作,專心地去做。這就是蒙特梭利教育的主要特徵—孩子擁有自由的選擇權。這種自由不是放任的自由,而是有紀律的自由。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討論的主題:自由與紀律。 
自由與紀律好像銅幣的兩面,在過度地放縱自由與過度地強調紀律中,必須有一個平衡點。我們來看看蒙特梭利所謂的自由是什麼?她說:「自由並非做你想做的事,而是要做正確的事。」簡單地說,孩子並沒有被允許去做任何他喜歡做的事,他只能自由地去選擇有益和有用的工作,也就是說自由地去做正確的事。蒙特梭利認為「自由」可讓每個孩子按照各自不同的需求,開展生命。孩子一旦能依循內在的需求與學習的意願,去自由選擇工作,他就能成為自己的主人。一個能支配自己的人,才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自律),並執行他人的命令(服從)。因此,由自由而得的自律與服從,正是一個獨立個體在群體生活中必具的良好社會行為。(參見小青的一天,蒙特梭利文化公司出版) 
原來孩子依照他內在的需求開展生命,他也學習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學習社會生活中的良好行為,從而配合整個社會的協調性與一致性。所以我們可以很正確的分辨,蒙特梭利所指的自由,是一種有紀律的自由。蒙特梭利曾提到,有一個家長看到她在指責孩子,就對她說:「妳不應該指責孩子的啊!你這樣不是違反了蒙特梭利原則了嗎?」蒙特梭利笑一笑,心裡想:「好像我不懂自己的原則似的。」所以我們必須澄清,蒙特梭利所謂的自由,是指自由地去做正確的事。當孩子有搗蛋或破壞的行為時,我們一定要制止,不用懷疑。 
聖經上說:「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參見約翰福音832節)明白真理,行事為人依照真理而行,必得到真正的自由;相反地,做你想做的事,但不符合真理,比方說吸毒、婚外情、亂發脾氣等,剛開始覺得很自由,事實上,我們的心靈已經被罪拘禁住了,最終會嚐到罪的苦果,就是聖經所說的,我們成了罪的奴僕,被罪捆綁住了。所以,做「錯」的事情並不代表我們得到了真自由,只有在做「對」的事情、符合真理的事情,我們才會真正覺得自由。 
孔子曾經說過:「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在七十歲的時候可以隨心所欲,不違反規矩。規矩就是一個社會上的公約、法則,他可以隨心所欲但不逾矩,就是他可以自由地去做正確的事,這是孔子七十歲時的境界,與蒙特梭利的真自由,一樣道理。 
自由還有另一個很深刻的意義。當我們讓孩子自由選擇的時候,我們是在培養他成為一個有自由意志、獨立的、有主見的孩子。舉個例子:有兩個小朋友都在做除法,一個是老師叫他做的;一個是他自己選擇要做的。想想看,他們最後呈現出來的結果會是什麼?哪一個小朋友的興致比較高?比較專心?比較獨立?最後他們的學習效果,哪一個比較好?想必是那個自己主動學習的會比較好,對不對?蒙特梭利非常強調這點,她要激發孩子主動學習、自動自發的精神。所以我們大人要盡量減少控制孩子的慾望,及我們想要規定他做什麼的想法。也就是要把成人的權威想法降到最低。所以蒙特梭利說:當我們給孩子自由的時候,同時也是在幫助他發揮他的人格,幫助他塑造自己。 
反過來看,大人常常說「你要照我的話做」、「要乖」、「要聽話」。什麼叫聽話?就是要孩子聽大人的話;什麼叫乖?怎樣才叫乖?都是大人的標準。當孩子必須放棄自己的想法,完全照著大人的話做時,他就變成了一個僕人或奴隸。可是我們教育孩子的本意,絕不是這樣,我們是要教育一個有自由意志的人,希望他長大以後,成為一個人格成熟的大人。所以我們教養孩子,必須賦予他自由意志,教導他什麼是正確的事、符合真理的事,在他頭腦裡會慢慢發展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可以選擇、判斷,那麼,他自然會成為一個獨立學習者,不會隨風飄搖,這就是蒙特梭利強調給孩子自由背後最深刻的意義。 
曾經有位訪客參觀一間蒙特梭利學校,心存懷疑地問一位七歲的小女孩說:「在這所學校,你們可以做任何你們喜歡做的事嗎?」小女孩謹慎地回答:「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所做的,我都喜歡。」她的回答真是巧妙!用英文來說,訪客的問題是Can you do what you like ?也就是我們社會常說的「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意思。但是,這個女孩並不是這樣回答的,她說I like what I do. 我喜歡我現在做的事。這正符合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以一個準備好的環境,來帶動孩子做正確的事,就是她所倡導的真自由。
    
 有關自由在教室裡的限制,我們是很容易了解的。譬如說:當孩子在教室裡自由走動的時候,他必須遵循大家共同的利益,不可以亂撞桌子,不可以干擾其他同學等等,這些都是符合真理的事,相信大家都知道。下面我們簡單的整理一下,在一個蒙特梭利的教室中,自由不是什麼? 
1. Freedom is not to hurt others. 自由—不能傷害別人 
當我們看到孩子有傷害別人或破壞東西的行為時,我們必須馬上制止,因為自由並不包括這種負面行為,請不必猶豫。 
2. Freedom is not to abuse the materials. 自由—不可以濫用教具 
所有蒙特梭利教具都是經過科學精密的設計,所以當孩子選擇工作的時候,他要從這個工作得到益處,必須很認真地對待他的教具。譬如他不可以將「有柄的圓柱體」排成一列當作火車來玩,這樣就失去教具本身的意義。所有的教具設計都有它的用意,不適合拿來跟玩具混合玩。通常在家裡很容易遇到這種狀況,我們可以先觀察一下,他的玩法是建設性的還是破壞性的?如果是建設性的,我們還可以容忍一下;如果他做的完全是無關的,我們可以建議他先將工作收起來,拿另外的材料讓他當成火車玩。孩子經常有一些想像的遊戲,想要用我們的教具,我們必須向孩子說明這是屬於工作的,如果不做了就放回去,你想要玩遊戲,媽媽另外拿來給你,或是你再去想想辦法。這樣讓孩子區分什麼是玩具,什麼是教具。及早的區分,避免把工作當作遊戲,對他以後的學習才有幫助。 
另外,在孩子選擇工作之前,必須先有知識和能力。如果他還未學會數字,就選了乘法的工作,我們必須對孩子說:「這個工作不適合你,我們可以先來做砂紙數字的工作。」若孩子表現出對架子上的許多東西都有興趣,而且這些工作適合孩子的能力,我們就趕快趁機會帶孩子做這些新工作,並且教導他如何正確的使用教具。 
3. Freedom is not to disrespect others. 自由—不是不尊重別人 
蒙特梭利的教育非常強調尊重。她認為在尊重孩子的環境下,孩子了解被尊重是什麼,他的內心有愛、有安全感,也就會表現出尊重別人的行為。何時可以講話、如何借用東西、如何有禮貌的用餐等等,都是互相尊重的行為;相反地,在別人講話時插嘴、隨意拿別人的東西、吃飯時飯粒亂噴等,就是不尊重別人的行為,應該予以導正。 
4. Freedom is not to interrupt other children. 自由—不能干擾其他的孩子 
當孩子專心工作的時候,如果他不想要讓別人看,他有權力拒絕別人的干擾。我們要教導孩子,當別的小朋友在工作的時候,你要問他:「我可不可以在旁邊看?」經過他的同意後,才可以站在旁邊,手放在後面,專心看就好,不可以伸手過去碰他的東西。
  
  Obedience 
蒙特梭利將順服分成下列三個要素,而這三個要素要同時存在,才能表現出一個順服的行為。 
1.Ability:要有能力 
你不會要求兩歲的孩子去照顧他一歲的弟弟吧!因為他沒有這個能力。我們要求一個孩子表現出順服的行為,必須先衡量他有沒有這個能力。 
2.Will:要有意願 
談到意願最常碰到的問題是什麼?例如:我們叫一個四歲的孩子收玩具,他有能力,但他可能說:「我不要!」很顯然他沒有意願。意願的問題要從意願著手,你們想想有什麼方法可以增強他的意願?有的大人會說:「不收就丟掉。」也許孩子會因為害怕而想收,但是當你這樣說的時候,要特別小心,因為你說過的話就要做到。如果你沒有辦法說到做到,以後你講的話就要被打折扣了。所以,不妨可以這麼說:「你不收,媽媽就要收起來了,你就看不到它了喔!」如果是你收起來的話,你可以等你氣消了,或看看他幾天內有沒有好的表現,再拿出來。這樣總比說「丟掉了」或「送去孤兒院」要好得多了,因為還有個轉圜的餘地。所以大人說話時,一些小細節還是要留意一下! 
另外,有的大人會說:「你收好玩具,可以多聽一個故事。」這是一個正當的動機,如果孩子喜歡聽故事,這樣的說法,就會對他收玩具有效!或者,在要收玩具的時候,唱一首收玩具的歌,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因為唱歌的時候,心情是愉快的,而且不會覺得是被迫的、有壓力的,或覺得好無聊。另外,也可以用手足間比賽的方式,看誰先收好,也是一個不錯的建議。或者,我們可以放一段音樂,當音樂停的時候,看我們收好了沒有?這是類似比賽的方式,也蠻有效的。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應對方式,當孩子想要挑戰你的權威時,請注意對症下藥。 
3.Physically do it:實際做出來 
當孩子有能力、有意願,他說:「好啦!好啦!我馬上收啦!」等了半天,還是沒有收的時候,他根本是沒有順服。所以,最終要做出來,才是真正的順服。 
因此,以上三點要全部具備,孩子才能表現出一個真正順服的行為。現在我用一個吃飯的例子來說明這三個要素,全部都要包括在裡面: 
當我們要求孩子把飯吃完,第一,我們要看他有沒有能力(即飯量)。剛開始我們盡量給他少一點,確定他有能力吃完。父母親有一個通病,就是希望孩子能多吃一點,我們的期望都高於孩子所能吃的,所以我們老是不滿足,老是覺得他吃太少,這是大部分父母的一個「小問題」。我希望大家把孩子的飯量先減少,我們才有可能看到他順服的行為。 
第二,我們要從他的意願來看,當我們把飯量減少,就是希望孩子自己覺得吃不夠、吃不飽的時候,會自己來要,這跟你勉強塞給他的很不一樣。如果孩子自己要吃,他就會吃得很開心,因為那是他自己的意願。相反地,有時候孩子不想吃或不餓,你卻勉強他吃,他就會吃得很痛苦。我們大人有時候也會因為太興奮或太疲累不想吃,如果不餓卻被強迫吃,也會感到痛苦。所以我們從小孩的角度來看,他有同樣的狀況,食慾會有起伏,這時候我們就多一點諒解,不需要強迫他一定要完成什麼,才能下桌。有個朋友的孩子有很嚴重的吃飯問題(他爸爸認為),所以每次吃飯時,他們家都是用打的或用罵的,充滿恐怖的氣氛。經常吃一個飯都要一個多小時,這對孩子而言,實在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有次我們送吃的東西給他,他看都不看就很緊張的說:「不要!不要!」他已經認為「吃」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叫他吃就好像是在虐待他,實在可憐!所以我們要多從孩子的心理層面去了解,他也有不想吃或不餓的時候,不要勉強他。另外,我們可用變換菜色的方式,增加他想吃的意願,這也是另一種方式。 
第三,當飯量剛好,也是在餓的時候,他應該可以吃了,但卻沒有實際做出來。可能孩子分心了,例如他旁邊有電視的聲音,讓他的嘴巴忘了繼續嚼,所以就沒有把飯吃完。因此,我們就要特別注意吃飯時的環境。另外飯桌上最好不要擺玩具,因為擺了玩具,就會邊吃邊玩,沒有辦法專心了。環境會影響到孩子能不能實際地做出來,我們用吃飯這個例子來看,孩子有沒有順服包含三個要素—能力、意願及實際去做。當我們發現孩子的問題,就要對症下藥。尤其是能力方面的問題,孩子的發展需要一段時間,飯量的增加也需要一段時間。不可能突然從一口飯變成一碗飯,因此我們對他能力的估計要合理。 
    
 在我們談到管教的時候,會運用到許多不同的原則,有時候現在這個方法有效,也許明天就沒效了;有時候對女兒有效,對兒子卻沒效,因此我們要多學一些相關的原則,以便隨機地加以運用。 
.第一次原則: 
管教的原則雖然有很多種,但是「第一次原則」應該是很多媽媽常常用的。所謂「第一次原則」,就是當孩子第一次搗蛋的時候,我們馬上處理是最有效的。當你的孩子在沙發上跳,若你沒有立即制止他,等到他把沙發跳得凹下去了,你才制止,那時你管教的效果就會差很多了。因為孩子心裡想:「媽媽有時會罵,有時不會罵,那我還是跳,搞不好碰到媽媽不罵的那一次。」孩子是很聰明的,也很會察言觀色,如果你第一次就確定原則的話,孩子比較知道你的界限,也比較知道如何配合。 
我們家孩子小時候很喜歡坐投幣式的電動車,我們看他高興地坐著玩,也感到很快樂,所以當孩子要求坐第二次的時候,我想花費很少,卻可以讓孩子得到很大的快樂,應該無妨。可是我的婆婆提醒我說,某某親戚家中的孩子也是很喜歡坐電動車,給他坐過第二次後,孩子又吵著要第三次,以後每次到了這個地方就吵個不停。我聽了之後,覺得很有道理,所以就確立了我們「只能坐一次」的原則,孩子了解只能坐一次後,每逢坐電動車的時候,我們都相安無事。 
還有什麼狀況會用到第一次原則?就是新玩具。記得我們家剛買了一個兒童帳篷的時候,因為帳篷是塑膠製的,很輕,兩個孩子常常把它移來移去。這個時候,我就需要一邊觀察,一邊設定一些管教的模式。因為我不曉得他們會玩出什麼花樣,所以當他們一靠近帳篷,我就會放下手邊的工作,趕快過去觀察他們玩的情形。如果他們有一些危險動作,我就會告訴他們不合適、會有什麼不好的結果。經過兩三天的觀察之後,我掌握了他們大致的玩法,有一些玩法是容許的,比如把枕頭和棉被拿進去玩露營的遊戲,那當然沒有關係;有一些玩法則是危險的,比如把帳篷上下翻倒過來,或搬到容易撞到的地方,我就要立刻制止。等到所有新奇的玩法都玩過了,差不多到第三天我就放心了,因為所有他們可以做和不可以做的事情,我已經讓他們清楚了解了。所以運用第一次原則的時候,剛開始比較費心,一旦原則建立以後就輕鬆多了。 
但是我們要強調,並不是所有的情況都適用「第一次原則」。例如:孩子第一次咬人,你當然會義正嚴詞的跟他說:「不能咬人。」可是以後他還是沒辦法控制自己,還是會咬啊!因為咬人的背後有許多因素,包括他的慾望沒有得到滿足,或是他言語表達不出來,只好用咬的。這時候只好一而再、再而三的叮嚀,一直到孩子學會怎樣控制自己的嘴巴,怎樣用其他方式來表達不滿的情緒,怎樣去解決衝突之後,咬人的行為才會慢慢減少。所以孩子的領悟力、自我控制能力有個別差異,並不是每一種脫序行為都適用「第一次原則」。 
.多給一分鐘原則: 
這個原則基本上是給親子之間一個緩衝。比如說,孩子在浴缸裡洗澡的時候,玩水玩得正開心,你硬要他出來一定會有一番衝突,這時跟他說:「再過一分鐘就要起來了。」你看著時鐘,等秒針轉一圈後,立刻把孩子抱起來,擦擦身體,穿好衣服。你每次這樣做,孩子知道你說話算話,以後在管教上的衝突就會比較少。你千萬不可口說一分鐘而三分鐘過後才來,因為孩子小時候還沒有時間觀念,若誤認為那麼長的時間(三分鐘)是一分鐘,那就糟了! 
我們家孩子去朋友家玩時,最常發生耍賴不回家的行為。當我們說好五分鐘內要離開,時間一到,孩子開始耍賴,我就把他抱起來,不管他哭鬧,鞋子一拎就走了。經過兩次這樣的經驗後,孩子知道媽媽是認真的,就不會再有哭鬧的行為。 
我最怕碰到那種說話不算話的家長,我曾經在麥當勞的遊樂場看到一個奶奶跟他的孫子講:「啊,我們該回家囉!」那時候,我們剛到,正在吃東西,過了五分鐘,那個奶奶又開始講:「來來來,我們要回家了喔!」我真的以為他們要回家了。等到我們把午餐吃完,兩個孩子也進去遊樂場玩時,那個奶奶又講:「好了,我們快回去吧!」最後,當我們離開時,她的孫子還在那裡玩。奶奶總共講了八次要回家的話,你想,那個孫子會相信奶奶說的話嗎?那個奶奶的管教有用嗎?很顯然連我都不相信奶奶的話了,那個孫子更是不把奶奶放在眼裡。 
所以,當你和孩子已經約定好,過了一分鐘要走的時候,一定要確實執行,如果孩子在遊樂場裡不肯出來,你進去拉他出來,然後就離開。我們一定要說到做到,才能夠得到孩子的信任。我常常很小心我對孩子說的話,如果我說什麼話,我就一定要能確實執行;我也會這樣提醒我的先生,不要答應孩子你辦不到的事情,對孩子的承諾一定要做到,因為孩子就是從這些細微的事上,來建立他們的信任,不然他們無法相信你的話。 
.一分鐘管教: 
一分鐘管教的重點就是愛的管教。聖經上說:「主所愛的,祂必管教。」我們也是因為愛才管教孩子,所以在一分鐘管教裡,特別注重表達愛,要把愛帶出來。當孩子做錯了一件事情,你指正他時,只要在一分鐘之內講完,不要囉哩囉唆講一大堆,抓不到重點。 
一分鐘管教三部曲:描述事實、表達愛意、說出期望。如何運用這一分鐘呢?我舉個例子來說明一分鐘的管教,前20秒鐘把小孩叫到身旁來,對他說:「你剛剛沒有把玩具車收好,散在地上,姊姊走過去踩到,腳底受傷流血了!…」接下來再用20秒說:「媽媽好愛你唷!你是媽媽的心肝寶貝,媽媽知道你是個好孩子。」每講一句就停一下,不要太快太急,讓他有時間去回想一下你剛剛所講的內容,讓他去思考一下,因為當你說這件事的時候,孩子心裡已有預期你要開始罵人了,可是你竟然說你愛他,他需要想一下。最後你用20秒鐘告訴他:「媽媽希望你以後都能把玩具收好,這樣就不會有人受傷了!…」這就是一分鐘管教。內容簡單,可是卻非常有效! 
在孩子知道我們是因為愛才管教他的時候,他會比較願意配合,才不會有叛逆的行為出現。千萬不要說:「你這樣亂丟車子,媽媽不愛你了。」孩子聽了以後會很害怕,怕父母不再愛他了。其實我們都是愛孩子的,絕不會因為孩子亂丟東西就不愛他了。我們是不喜歡他亂丟玩具,而不是不愛他了,要講清楚。所以當我們說:「我不愛你了!」這並不是事實,千萬不要這樣講,會讓孩子產生恐懼的心理,沒有安全感。 
有位媽媽跟我們分享一句很短卻很好用的話,她對孩子說:「你是好孩子,不做這件事。」她肯定孩子的好本質,勸勉孩子不做不正確的事。我們也可以好好運用這句話來肯定我們的孩子,鼓勵他去做正確的事。 
另外,我提供一個表達愛的練習—教導你的孩子撒嬌。有一次我的好朋友帶著她的女兒來到我們家,她說:「我來教你的孩子撒嬌。」於是她讓她的孩子抱著她,並在她的臉頰旁親一下說:「媽媽,我好愛你!」原來這就是撒嬌。我的兩個孩子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等我的朋友走了以後,我對他們說:「我們來練習撒嬌吧!」孩子一開始還有些不好意思,後來經過多次的練習後,我很意外地發覺,當孩子很高興、很快樂的時候,就會跑來抱著我,對我說:「媽媽,我好喜歡你喔!」然後親一下我的臉龐。愛意在我們之間流過,他們可以自由自在地表達愛了。我們看到很多先生不會表達愛,可能跟小時候缺乏練習有關,其實不論男女都需要被教導,適當地表達心中的愛,我在我們家的孩子身上感受到這樣的效果,真的很棒。 
        
在談到訂定家規的時候,我們必須先檢視一下我們的教養風格,別吵了!安靜!!這本書的作者,史卡佛博士及戴傑羅妮莫女士把對孩子的教養分成三個階段:第一是「親子關係的建立」。親子關係如果穩固的話,之後在訂定家規或執行家規時,才會有效果。在這一個階段,當我們檢視教養風格時,書中提出幾個問題:「你的包容性高嗎?你誠實嗎?你的耐性夠嗎?你在孩子面前快樂嗎?你容易跟別人合作嗎?你是否讓孩子容易覺得信賴呢?你是否經常帶給孩子歡笑呢?」愉快的親子關係是一切的基礎,孩子如果覺得:「媽媽好嚴肅喔,一開口就是在罵我這個不對、那個不對。」你最好先自我改變,多多讚美你的孩子,讓你的孩子覺得你愛他。 
親子關係穩固之後,下一個階段就是訂立家規。我們不妨先想一想,家規應該怎麼訂定?合不合理?可行性高不高?有沒有事先訂定?就怕你沒有事先訂定就處罰,那叫「不教而殺,謂之虐。」意思是說,你沒有教他就殺了他,這叫虐待,所以事先訂定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 
最後一個階段是切實執行,別吵了!安靜!!書中提到不少招數,我們在下一篇講章中(獎勵與懲罰)會再仔細討論。 
現在我們再回到第二個階段「訂立家規」。譬如說:如何訂立家規?什麼時間該吃飯?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能做?我們家的規範是什麼?我們可以討論一下。每個家庭可能因為環境或家庭成員的不一樣而有不同的家規,那是很自然的。我們先寫下自己家裡為孩子設定了哪些家規?然後再看別人家的,做個參考。在討論的時候,我希望大家想一想:自由與紀律是一體的兩面,需要平衡。你不可能單方面要求一堆紀律,而沒有給他自由。在吃飯、睡覺、吃點心的這些規定裡面,孩子有沒有自由?我們有沒有容許一點彈性讓他可以有選擇的空間?我們在討論的時候,要特別去想想這個部份。 
    
1.吃飯:
學員報告:孩子吃飯的問題在每個家庭都會遇到,即便孩子上了小學,還是有很多孩子在校內吃了一個小時還沒吃完,後來與老師研究的結果,打算把吃飯當成考試一樣,要安安靜靜、不可以有聲音,這樣施行了兩次以後,小朋友在20-30分鐘就吃完了,而且也可以持續地照顧自己吃飯的事,不再需要大人費心了。而一些學齡前的孩子,也常常要大人餵而且餵好久,更甚者還要強迫他吃,弄得大人耐性盡失,後來調整了吃飯所允許的時間,如中午必須在20分鐘內吃完,而晚餐的氣氛可以比較放鬆,因為爸爸回家用餐,大家可以利用晚餐聊聊天,所以有11.5小時的時間用餐。另外,我也注意經常變換用餐的內容,不一定要吃飯,也可以用土司麵包或涼麵來做變換。
老師:給大家一點提醒—牙科醫師說吃飯時間不宜太長,容易造成蛀牙,所以要把我們吃飯的時間縮短,並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下用餐。我們家的狀況是,孩子在小的時候要坐在highchair(小孩專用高腳椅)上吃飯,下了椅子之後就不能再吃了。要吃一定要坐在highchair,而且是自己吃。有時如果時間拖得太長,我會設定30分鐘的定時器,等到他們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就不再需要定時器了。至於飯量方面,我尊重孩子的選擇,我會詢問他們所要吃的量,再幫他們盛飯。
另外有一個真實的個案:就是一個小孩放「吃飯假」的事。那個媽媽對孩子吃飯的問題很頭痛,於是請教幼稚園的老師,老師建議給孩子放吃飯假,媽媽回家後就對孩子說你今天放吃飯假,可以不用吃飯。當然媽媽那天準備的菜很豐富,都是孩子愛吃的菜,而且跟家人套好招,要談論今天菜色好香啊,製造愉快的用餐氣氛,等到要開始吃的時候,再一次提醒孩子,你今天放假可以不用吃飯,這樣,孩子開始有了想吃的動機,也許他還是玩他的玩具,忍耐了一下,然後就過來說:「媽媽,我可不可以吃一小口就好?」媽媽說:「好啊!」給他一小口,吃完沒多久,他又跑來要:「媽媽,我可不可以再吃一點?」「好!」再給他一點。這樣總共要了八次,結果總飯量比他平常吃的還多。從此以後媽媽總是給他少一點飯,讓孩子自己再多要;而這個孩子也挑起了吃飯的慾望,他想要吃了,現在他可以當自己吃飯的主人,他也不再是以前那個瘦巴巴的孩子。所以這個反向思考的例子,也可以給大家參考。
2.看電視、玩電腦:

學員報告:我們這組的媽媽,家裡的電視都是有些管制的,不是隨便裝第四台的,因為第四台的節目,很難讓我們掌握每一個畫面的狀況,所以通常大家都不隨意看電視,而是選擇放錄影帶。由於玩電腦很容易傷孩子的眼睛,所以不希望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著迷,雖然我們在家裡立了規矩,孩子也遵行了,但到親戚家的時候,孩子看到堂表兄弟都全神貫注的玩電腦,我們又不好意思在那邊管教孩子,就會面臨到困擾,特別是公婆又會說:「玩一下電腦又有什麼關係?」常會覺得有點束手無策。這是目前尚存在的問題。在看電視和玩電腦方面,我們會有時間上的規定,並設定計時器,當時間到了,計時器發出聲響時,孩子就要關機,孩子蠻喜歡這樣的方式,養成習慣後,他知道半小時後就要關機了。我們也談到家庭教育的重要,如果爸爸媽媽沒有付出時間就很難給他訂規矩,尤其是沒有愛的前提下,孩子更是難以規範了。
老師:在外面的時候,我們的規定不能太死板,有時候必須要放鬆一些。你的長輩或親戚,並沒有負責教養你孩子的責任,孩子是你負責的,所以在外面,孩子有一段長時間跟親戚玩電腦的情況,你也不用和他們正面起衝突,頂多是在孩子可聽的範圍內,告訴他玩太久電腦會有什麼不好的影響,希望他不要玩太久。在別人家的時候,不適合有太多的干預,況且我們也不會經常在外逗留,重要的是我們要確立自己在家中的原則。
我們家的孩子在早上,下午,晚上各有三十分鐘的時間,可以自己選擇要看電視或是玩電腦,因為都是要用到眼力,所以我就讓他們自由選擇。在電視方面,我會先帶著他們選擇節目。雖然是兒童節目,也有不適合孩子看的。基本上,最好不要看有暴力或機器怪獸的節目。尤其是學齡前的孩子,因為他們很容易模仿、心靈很容易被滲入,使他們分不清楚真假虛幻。有些電視節目的影響就不是很確定,例如「櫻桃小丸子」,起初我們讓孩子看,但後來發現孩子有一些副作用,他會學習電視裡小孩子講話的負面語氣,如「討厭啦!」因此我們跟孩子討論,說明我們覺得這個節目對他有一些負面的影響,希望他不要看,他最後也認同不看。因此電視節目是需要過濾的,至於錄影帶或光碟片就可以經由事先的挑選,放心讓孩子看。
3.吃點心、零食、糖果:

學員報告:在孩子還未接觸到糖果餅乾這一類點心時,我們選擇不主動提供;若是他已接觸到這些外界的刺激時,我建議我們可以慎選這些點心零食,像我們家會給孩子吃用cheese做的糖果,包裝也很漂亮,這種健康的東西正好可以取代巧克力或純糖的東西。如果孩子堅持每天要吃點糖果,我們可以把它當作獎勵的方式,譬如乖乖剪完頭髮,可以吃一顆,吃完飯,可以吃一顆等。我兒子在一歲多時,就會主動吵著要吃糖,我非常堅持「第一次原則」,就是飯前兩個小時內不可吃糖,飯後可以有一顆糖,堅持執行的結果,孩子不會為了吃糖而有吵鬧的現象。
老師:孩子的胃很小,所以要少量多餐。除了早、中、晚三餐外,我們也可再安排固定的點心時間,這樣對孩子的胃比較好。對於兩三歲的孩子,我們可以在早上10點,下午34點,晚上9-10點各安排一次點心,等他漸漸長大時,可以取消早上那次點心,甚至晚上的點心時間也可以逐漸取消。六歲前的孩子,由於午餐到晚餐的時間比較久,還是要給孩子吃個下午點心比較好,免得讓孩子空腹太久,在晚餐之前吵鬧不休。點心可以是兩片水果、或一片餅乾配一杯牛奶、或一小碗的麥片粥。簡單的點心適合孩子的胃,最好也讓孩子自由選擇他要吃的點心。我們家偶而會舉辦一次「下午茶」時間,很正式的點上蠟燭,並用寶貴的骨瓷茶具,讓孩子倒飲料,配小餅乾,大家聊聊天,度過一個輕鬆的下午。特別要提的是,我大膽讓孩子用很珍貴的茶具,給他們一點信任,並教他們小心使用,他們從來沒有打破過。
關於糖果,是爺爺奶奶們喜歡用來討好孩子的工具,這是他們自然的親情流露,我們最好不要干涉太多,除非是影響孩子的正餐了,你才需要委婉介入,請爺爺奶奶飯後才給孩子糖果吃,而且一天一顆就好了。不要剝奪長輩對孩子的親情,也要注意我們是否太過焦慮了。
4.睡覺:
學員報告:我們會安排較小的孩子先睡覺,再看大的整理好後才帶他去睡覺。不過後來發覺大的要做榜樣,如果他一直玩,小的也無法睡,因此還是要讓小的學習大的,大的要練習帶小的睡。另外,我們也規定早30-40分鐘上床,以便在睡覺時間之前,可以唸故事書或聽音樂。
老師:孩子睡前的準備工作很重要,如果晚上九點睡覺,可能八點二十分就要開始準備了。讓孩子養成一個睡前程序,這個程序一旦建立,他到時候就會自然睡著了。我們家的程序包括:洗澡、刷牙、整理房間的玩具、聽故事、關燈、禱告、聽錄音帶,經過這樣的程序,孩子比較容易睡著。至於睡前聽故事錄音帶,我個人的經驗是:孩子有時聽聽就睡著了;有時卻不然,愈聽愈興奮,所以要注意孩子的個別狀況,隨時應變。
在我們當中有很多媽媽跟孩子一起睡覺,這是中國人普遍的現象。不過,我想提醒大家,夫妻長久分房睡、或中間夾個孩子一起睡,並不合宜,因為夫妻之間的隱密性被破壞了,長久下來容易造成一方的不滿足,而影響夫妻關係。希望大家把「跟孩子分房睡」當作一個目標,慢慢改善。
5.買玩具:
學員報告:當孩子用哭鬧的方式吵著要買玩具,我會盡快把孩子帶離現場,並嚴格執行第一次原則,孩子就不會再出現吵著一定要買玩具的現象。還有就是設置禮物箱,裡面累積一些孩子平常就想要或喜歡的東西,並鼓勵他每天讀一本書就可以蓋一個章,集滿50個章就可以換一個禮物。可以先讓他看禮物箱裡面的東西,引起他去集50個章的慾望。
老師:我們家的孩子,每年都有一個可以買玩具的時間,就是他們的生日。其他時間,他們都沒有權利買玩具,都是我買的。我買了以後,在適當的時機,很自然地拿出來,不會因為他們有好表現才拿出來。我認為這個玩具對他們有幫助,也是合適的時機就會拿給他們玩。當他們經過玩具店,看到喜歡的東西時,我會跟他們說:「好,等生日再買。」後來孩子看到電視廣告上,有他們更喜歡的直昇機時,我問他之前的玩具還要不要?他就說他要直昇機,我接著就說:「好,等你生日的時候再買。」孩子在這過程中,可以做一些選擇和判斷,是很好的練習,而我也會給孩子一些忠告或建議,並訂出價格上限。
後來我們家又慢慢發展出兩次買玩具的時間,就是聖誕節和過年的時候。聖誕節他們學習到買禮物送給家人,我們當然要回送禮物;另外,過年時我們把他們的紅包收起來,同時也允許他們可以挑一件玩具。所以後來每年孩子們有三次自由選擇買玩具的時間—生日、聖誕節、和農曆過年。
孩子雖然有自由買玩具的權利,但是暴力型的玩具仍然不可以買,例如刀、劍、槍、弓箭等,這些玩具買回來,唯一的玩法就是用來對付人,你想這樣好嗎?我們買玩具最好選擇可以組裝的,有多種變化的,孩子使用的興趣才能持久。
資料來源http://homepage18.seed.net.tw/web@1/kid_education/main.htm






*********************************************************************************

0至7歲孩子應該學好的規矩 

作者:安妮特.卡斯特尚  出處:親子天下

零體罰的時代,父母常常覺得孩子愈來愈難搞,如何讓孩子學會規矩,是所有父母面臨的大挑戰。德國育兒專家認為,孩子從0歲開始就有能力學好規矩...
父母眼中的「問題小孩」是:嚎啕大哭數小時的小寶寶,會咬人和打人的幼兒,吃飯習慣不好的小孩,叫人受不了的幼稚園小孩,會肚子痛的小學生。所有父母都一致認為:「我們想像中的小孩不是這樣!」

但父母可曾思考過,對自己孩子的發展到底有什麼想法?父母的願望與孩子實際學到的規矩有時候天差地遠。任何年齡的孩子,從小寶寶到學齡兒童都有這種情形。0至7歲,不同年齡的孩子該學到哪些規矩?


德國育兒寶典《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作者安妮特.卡斯特尚給家長的建議如下─

嬰兒:一歲前
其實孩子在嬰兒時期就已經能夠學習規矩,或者更適當的講法是:關連性。

新生兒不知道什麼是對或錯,什麼令人喜愛或令人不快。但是小寶寶已經有能力記住父母對他的行為所產生的反應。他能從中推論並決定自己接下來的行為。他的方法還很有限,儘管如此卻非常有效:一個燦爛的微笑能化解父母任何怒氣。激烈的哭泣會引起我們擔心、同情、憤怒或無助。我們幾乎總是迫切希望哭泣能盡快停止。

以下的「規矩」,是寶寶在第一年裡應該可以學好的,而且特別是從第六個月起會決定他的世界觀的規矩。

•「媽媽決定何時供應我飲食以及供應的內容。我可以決定是否要吃以及要吃多少。」
•「當我吃飽、心滿意足又心情很好時,媽媽特別愛跟我玩而且玩得很盡興。」
•「當我哭鬧時,會得到所有我需要的一切。如果我繼續哭鬧,爸媽就少注意我。」
•「爸媽一天當中會好好陪我玩好幾回。但是當他們自己有重要的事要做時,我得自己玩一下,即使我不喜歡。」
•「家裡幾乎所有東西都准許我去探索。但有幾樣東西絕對不准碰。」

您的孩子學到的是這類的關連性嗎?如果是,那麼他同時也學到:「從爸媽那兒我可以得到我所需要的一切。但不是要什麼就有什麼。爸媽會注意我的需求。不過有時候他們就是比較清楚什麼對我有好處。」


幼兒:兩歲和三歲
在這段緊湊的發育期裡,每個孩子都以自己的速度擴展視野。這個年紀的孩子無法理解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但是他能反覆記住父母一再重複出現的反應,並且從中得出結論。至於是哪些結論則根據他所認識的規矩而定。

以下的規矩可讓這年齡的孩子學習到自我負責的態度:

•「如果我從別的孩子手中搶走東西,媽媽會從我這兒把東西拿走並且還給他。」
•「如果我不吃午餐,就得等到下一餐。」
•「如果我坐在地上哭鬧,媽媽立刻走出房間。」
•「我現在不再包尿布了,即使我常常『大』在褲子裡。」
•「共用早餐時大家都坐在桌邊。吃完時,可以站起來,但是不准手裡拿著食物亂跑。」


幼稚園:四到六歲
幾乎所有小孩三歲時上幼稚園。這是一段新生活的開始。您懷著哪些幻想和願望陪伴孩子呢?在這個階段,不論孩子的表現是否符合父母的期待,或是和你原來的想像有點出入,父母都必須先接受孩子原本的樣子。雖是如此,家長對這年齡的孩子並非毫無影響力。


以下是4至6歲孩子可以學好的規矩─
•「即使我衣服還沒穿好:媽媽還是準時送我去幼稚園。」
•「如果我哭鬧得令媽媽很煩,她就走出去。」
•「我的玩具必須自己整理。」

孩子在幼稚園裡還會額外學到其他類似的規矩:
•「所有孩子都乖乖坐好上廁所(大號)。」
•「吃完早餐把自己的盤子收走並且洗乾淨。」


小學:七歲起
你可以夢想孩子是個「理想」的小學生。但是不能按照需求來塑造或教育他。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毫不費力地學會閱讀。有些孩子要非常努力才辦得到,而當他最後辦到時,就是個了不起的成就。例如學游泳或安靜坐好就是類似的例子。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強項。重要的是發掘和培養。但每個孩子也都有他的界限。這一點父母必須接受。

當要求過度偏離孩子的能力時,壓力已經在前面等著你和孩子。


小學生可以建立的規矩─
•「如果我早上拖拖拉拉,上學就會遲到。」
•「媽媽協助我作功課。當我開始胡鬧時,她就走出房間。」
•「當某些電視節目不適合我看時,電視就會關掉。」
孩子在小學階段在學校還有會許多其他的規矩。這裡舉幾個例子:
•「準時到校。」
•「按照規定完成功課。」
•「上課時要坐在自己的位子上。」
•「發言要舉手。」
(本文摘自《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天下雜誌出版)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spring-day/article?mid=151&prev=352&next=149&l=f&fid=6